AI教育新时代的破晓,你准备好了吗?
作者:微信文章01 我们无法回避的教育变革
记得去年夏天,一位高中物理老师在教研会后悄悄问我:"小秦老师,你说这些AI工具到底会不会替代我们?"当时我笑着摇头,但内心其实也在思索这个问题。
如今,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确实已经渗透到教学的方方面面。从课前备课到课堂互动,从作业批改到学情分析,AI的身影无处不在。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在教学实践中尝试各种AI工具,有欣喜,有困惑,也有担忧。
前几天和一位小学语文老师聊天,她说:"以前备一篇课文分析至少要两个小时,现在用DeepSeek帮我梳理文章结构和写作手法,效率提高了不少。但有时候它给的解读太浅显,不符合教学要求,我还是得大量修改。"
这段话让我思考:AI工具确实为教师工作带来了便利,但如何让它更好地为教学服务,而不是让我们被工具所左右?这恐怕是每位面对AI浪潮的教师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02 从"用不好"到"用得好"的关键一步
教师们对AI的态度往往经历三个阶段:拒绝、尝试、融合。
"我第一次用AI写教案,结果惨不忍睹,全是空泛的万能公式。"一位初中数学老师在工作坊分享时苦笑道,"后来才明白,不是工具不行,是我不会问问题。"
这句话戳中了很多教师的痛点。
确实,AI工具就像一面镜子,反映的是我们提问的专业度。当我们只是简单地要求"帮我写一份七年级数学《一元一次方程》的教案"时,得到的往往是千篇一律的模板。但当我们学会精准描述教学目标、学情特点和教学重难点,并提供具体的课程结构要求时,AI就能成为我们得力的教学助手。
有一次,我观摩了一位使用DeepSeek的英语老师的备课过程。她并非简单地要求AI生成教案,而是先让它梳理文章的核心词汇和语法点,然后提供几个教学难点的可能解决路径,最后才基于自己的教学风格进行整合。这种有层次、有结构的提问方式,让AI真正成为了她教学思考的延伸,而非替代。
学会如何与AI对话,或许是我们必须掌握的第一课。
03 提示词:教师驾驭AI的"隐形权杖"
"提示词是什么?就是告诉AI该做什么的指令吗?"一位年轻的化学老师这样问我。
我当时想了想,回答说:"不仅如此,提示词更像是你和AI之间的一种'约定语言',它决定了你能从AI那里获取什么样的帮助。"
在教学场景中,提示词的编写尤为关键。以科学教学为例,当你需要设计一个关于"水循环"的实验活动时,简单地要求"给我设计一个水循环实验"可能得到的只是网络上常见的标准实验。但如果你的提示词包含了学生年龄段、已有知识背景、教室条件限制,甚至是你希望通过实验培养的具体能力,那么AI给出的方案会更加贴合你的实际教学需求。
记得有位地理老师分享,她曾尝试让AJ帮忙设计一个关于地壳运动的教学活动,起初得到的只是简单的板块模型制作。后来她改进了提示词,明确指出希望活动能结合当地地质特点,并能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最终获得了一个将当地地貌与全球板块运动相联系的创新教学设计。
这让我意识到,提示词编写的能力,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教师AI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关乎工具使用效率,更影响着AI辅助下教学设计的质量和深度。
04 AI素养:教师专业发展的新维度
随着AI技术的普及,教师角色正在悄然转变。正如一位资深教研员所言:"未来的教师,不仅要懂教育,还要懂AI。"
这种转变并非要求每位教师成为技术专家,而是希望教师能够在理解AI特性的基础上,辨别其优势与局限,明智地将其融入教学实践中。
几个月前,我受邀参加了一场区级教研活动,主题是"AI时代的教师专业素养"。一位使用DeepSeek已有一年多的物理老师分享了他的经验。他提到,AI确实能帮助他快速获取素材和生成初步教案,但其真正价值在于为他提供了不同的教学视角。"有时候它给出的例子或解释方式,是我从未想过的。这让我反思自己的教学固化思维,从而拓宽了教学路径。"
这段话让我深受启发。AI不仅是工具,也可以成为教师专业反思和成长的助推器。当我们学会与AI协同工作,既利用它的高效与广度,又发挥人类教师在情感连接和价值判断上的不可替代性,教学质量才能真正提升。
05 从使用到融合:教师AI赋能的实践之路
理想很丰满,现实往往骨感。许多教师明明知道AI能够帮助教学,却不知从何入手,或者尝试后因各种困难而放弃。
"我用过好几种AI工具,各有优缺点,但总感觉用不顺手,尤其是当我想要它完成学科专业性较强的任务时。"一位高中历史老师的这番话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
确实,不同学科、不同场景对AI工具的需求各不相同。语文老师可能更关注文本理解与创作,数学老师可能需要公式推导与图形生成,而历史老师则更看重史料考证与多角度分析。如何针对自己的学科特点选择合适的工具,并掌握相应的提示词技巧,成为教师AI赋能的关键一步。
我注意到,那些能够熟练运用AI辅助教学的教师,通常有三个共同点:一是明确知道自己的教学需求;二是理解AI工具的能力边界;三是持续优化自己的提示词与使用策略。他们不是被动地接受AI给出的结果,而是主动引导AI为教学服务。
一位成功将DeepSeek融入教学的英语老师告诉我:"刚开始我也觉得困难,但后来我整理了一个专门的提示词笔记本,针对不同教学环节设计了不同的提问模板。慢慢地,我和AI之间的'默契'越来越好。"
06 与其犹豫不前,不如携手同行
AI教育应用的浪潮已经到来,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既不能盲目追捧,也不应固步自封。理性认识AI、积极拥抱变革、不断学习成长,才是应对这一挑战的明智之举。
在过去一年中,我走访了数十所学校,与数百位教师交流,发现最成功的AI教学融合案例往往来自那些愿意尝试、勇于反思、持续学习的教师团队。他们不是独自摸索,而是形成了学习共同体,相互分享经验,共同解决问题。
对于大多数教师而言,系统学习AI教育应用知识和技能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正如一位教研员所言:"与其让每位老师都从零开始摸索,不如提供系统培训,帮助他们少走弯路。"
基于这一理念,我们特别推出了"DeepSeek+X从入门到精通(教师版)"系列课程,从通识指南到学科应用案例,全面覆盖教师AI应用的各个方面。课程聚焦实用技巧、备课助力、教学提升路径、学习评价与学情分析,以及丰富的学科教学实践案例,帮助不同学科教师快速掌握AI辅助教学的核心技能。
AI时代的教育变革已经开启,让我们携手同行,共同探索教育的美好未来。每一次技术革命都曾带来教育的嬗变,而每一次嬗变的核心,永远是教师的成长与进步。
#实用教育技术 #AI教学 #小秦老师#deepseek推荐阅读:1.《封神了!这个AI能吞下整本教材,直接生成PPT和报告!》2.《用AI学习快10倍,这个方法让你告别"收藏即学会"!》
2025年年初,我约了几位身边玩AI特别棒的老师,一起开发了这门《DeepSeek+X从入门到精通(教师版)》课程,同时基于课程,搭建了个AI教师圈。后续我很多更深度的AI文章,将持续分享在课程圈子里。我想做的是,让各种AI技术、工具不再是高深莫测的内容,而是任何一个普通老师,看了觉得有用,学了能够使用,用了觉得还想学。本系列课程+圈子目前阶段内测期,即将涨价,现在入手最低价格。
点击卡片关注实用教育技术👇🏻成为最会用AI的那群老师👇🏻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