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发表于 2025-7-20 16:17

社会实践|“AI赋能河北梆子新韵传承”小分队实践纪实

作者:微信文章












社会实践

“AI赋能河北梆子新韵传承”

小分队实践纪实







为探寻传统戏曲传承的全新路径,借助科技力量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人工智能学院“AI赋能河北梆子新韵传承”实践小分队于7月5日至7月7日,依次前往河北省梆子剧院、河北博物院及庄里大剧院,开展了为期三天的河北梆子传承与创新实践活动,凭借专业技能为这一拥有百年历史的“燕赵瑰宝”注入青春科技活力。





本次实践以“科技赋能非遗,青春助力传承”为导向,聚焦河北梆子的活态传承,整合人工智能专业优势,创新实践形式。团队首先深入河北博物院非遗会客厅,于泛黄的戏服、斑驳的乐器之中追溯梆子艺术的发展脉络,通过与参观者进行深度交流,了解不同年龄层对传统戏曲的认知与困惑,探寻其在当代生活中的“存在感”。







走进河北省梆子剧院与庄里大剧院,队员们真切感受传承的温度:在后台化妆间,老艺人鲁美莲以鸡蛋清混合面粉定妆的坚守、男旦高殿军“一个眼神练千遍”的执着,让大家体悟到非遗技艺背后的匠心;在舞台上,7岁小将潘奕欣每日练功4小时的坚韧,更彰显出梆子艺术的年轻活力。队员们与老艺人、年轻表演者进行深入交流,记录下技艺传承中的故事与精神。













作为人工智能专业的学子,团队发挥专业优势助力传承:运用AI技术录制老艺人的表演和经典剧目,将唱腔拆解并整理成数字资料进行保存,以便留存这些珍贵的艺术内容;通过AI分析大众喜好,有针对性地推送相关内容;还开发了一款AI语音识别小工具,可帮助大家模仿唱腔,既能评分又能教学,使学习过程更具趣味性。







此次实践活动,既是人工智能学院学子从专业视角服务非遗传承的一次探索,更是一场深刻的文化传承教育。通过科技与传统的碰撞,他们致力于让河北梆子在新时代焕发生机,以实际行动践行了青年守护文化根脉、助力非遗传承的责任与担当。

【END】

图文 | 张睿推送 | 王华依责任编辑 | 杨祁涵 张睿
审核 | 蔡雨杉---往期推荐 点击图片查看---

‍‍




河北传媒学院

人工智能学院



长按二维码关注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社会实践|“AI赋能河北梆子新韵传承”小分队实践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