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湖仓,是大数据平台的下一站吗?
作者:微信文章Hi,你好呀,见字如面,我是唐晨,本号主要更新大数据领域知识和个人观点,关注 Data + AI 领域的小伙伴,欢迎关注公众号交流互动。
目前,我正在体系化更新数据资源管理/数据治理/数据中台系列文章。今天的文章,我们聊一下:AI 湖仓。这个概念是最近和同行、客户交流时,被高频提到的词汇。
很多企业对“湖仓一体”还没整明白,结果“AI 湖仓”又冒出来了。
不少人私下吐槽:“这是不是又一个厂商造的新词?”
也有人问:“这是‘湖仓一体’的升级版,还是彻底换了一套玩法?”
那么,我们本文就一起看一下:
AI 湖仓是个啥?和湖仓一体是什么区别?又有什么关系?
01啥叫 AI 湖仓在弄明白 AI 湖仓,到底是啥前,我们先一起复习一下“湖仓一体”是啥。
我们知道,传统大数据平台一般采用数据湖 + 数据仓库的组合架构:
组件
职能
特点
数据湖(Data Lake)
存储数据
支持多种格式、低成本、原始数据保留、适合批处理
数据仓库(Data Warehouse)
分析计算
结构化、强约束、高性能、适合OLAP查询
“湖”适合存,“仓”适合算。
但两个系统彼此独立,接口不同、格式不通、元数据分离,维护和开发成本高。
于是,“湖仓一体”应运而生,目标是:在一个平台里,既能低成本存海量数据,又能高性能分析,打破湖与仓的边界。
代表性的技术/产品有:
Apache Iceberg / Delta Lake(统一表格式)
Apache Hudi(增量更新)
StarRocks / Doris(统一查询引擎)
Snowflake / Databricks(产品级整合)
总之,湖仓一体主要是为了解决“数据存储和分析割裂”的问题,核心目标还是为“人”提供更好的 BI 能力和数据洞察。
再来看看“AI 湖仓”。
它是不是“湖仓一体”的升级版本呢?
在逐渐的交流中,得到一个非普遍共识的观点,AI湖仓并不是“湖仓一体”的简单升级,而是另一个方向的演化。
它的出现,是因为传统的“湖仓一体”架构,已经无法满足 AI 场景的需要。
比如大模型、向量检索、多模态处理等新型 AI 任务,对数据的需求和访问方式都完全不同。
我们用一张表来对比下两者的核心区别:
对比维度
湖仓一体
AI 湖仓
驱动力
BI/报表分析
大模型/AI 应用
服务对象
人类用户(数据分析师)
AI 模型(Agent / LLM)
数据类型
结构化为主
非结构化、多模态(文本、图像、音频、向量等)
数据组织
表格+SQL 查询
语义+向量+多模态索引
技术核心
表格式/统一元数据/OLAP 引擎
向量库/Prompt 管理/语义索引/多模态融合
典型产品
Iceberg、Doris、ClickHouse
LangChain + Milvus、Weaviate、LanceDB、Databricks AI Lakehouse
一句话总结就是:湖仓一体,是为“人类”服务的数据架构,而 AI 湖仓,是为“大模型”服务的数据架构。
02AI 湖仓为啥火了其实,今年我们听到最多的是 AI Agent。全球的科技巨头都在推出自身的 Agent,试图占据科技高地。AI 湖仓可能很多人还没有听过,只是在数据赛道被小范围传播和讨论中。之所以有些声量,主要的原因可能是:
1. 大模型落地的拦路虎是数据
企业部署私有大模型/行业模型后发现:模型有了,应用也搭了,但效果就是不理想。
根本原因是:没有高质量数据喂给模型,也没有机制让模型“用上”企业已有的数据。
这时,传统数据仓库和数据湖都捉襟见肘,无法很好支持非结构化数据、知识检索、向量索引、语义理解等AI特性。
2. AI 的数据需求不是“分析”,而是“语义”
AI 模型关心的不是一张张报表、维度和指标,而是:
这个文档讲了什么?
这条数据对应哪个客户的问题?
我应该去哪找回答?
某个知识和当前问法是否语义接近?
这需要数据底座有语义理解、知识构建、向量检索等能力,也就是我们说的:AI Native 的数据湖仓能力。
3. 产业界动作频频
从大厂到创业公司,AI 湖仓布局加快:
企业/产品
动作
Databricks
明确提出“AI Lakehouse”,并收购 MosaicML、打造统一的模型训练+推理平台
Snowflake
推出向量引擎+多模态模型托管能力,切入 AI 存储场景
百度
在文心大模型体系中构建企业知识湖+语义索引方案
阿里
通义千问配套“智能数据底座”,主打Agent+数据融合
Milvus / Weaviate
向量数据库,构建向量检索和语义索引层
LangChain / LlamaIndex
作为中间层串联 Prompt、文档、查询、索引
可以说,“AI 湖仓”已经成为 AI 应用背后的“必争高地”。
03对于企业来说,需要做哪些准备我想,对于很多企业管理者来说,AI 带来的不仅是技术冲击,更是业务节奏、组织能力和资源配置方式的全面挑战。
尤其在当前环境下,很多管理者都在问自己:
如何应对 AI 时代的经营压力?
如何借助 AI 实现降本增效?
如何在不确定的技术浪潮中,稳健推进企业智能化?
其实,答案仍然藏在数据之中。
AI 不是万能药,但它是一把“智能放大镜”。没有高质量、结构清晰的数据,AI 不仅无从施展,反而可能带来混乱。
因此,在拥抱 AI 的过程中,企业需要系统性地重构数据基础能力,具体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方向
对应行动
说明
1. 数据资产重构
梳理业务核心数据,构建数据资产图谱
不再只是建“指标库”,而是形成可供 AI 识别和利用的“知识图谱”或“业务语义层”
2. 数据服务转型
从报表供给转向语义服务(RAG、Agent)
BI 报表满足“人看”,但大模型需要“语义 + 上下文”,数据服务接口必须支持 AI 原生调用
3. 非结构化数据治理
汇集文档、合同、邮件、语音等非结构化资产
AI 价值的爆发点往往在“非结构化数据”,但传统平台常常忽略这部分资源
4. 技术栈升级
接入向量数据库、语义索引、多模态存储引擎
为大模型提供“理解语义+快速检索”的数据底座,构建 AI 能读懂的知识库
5. 人才与组织准备
建立跨部门“AI+数据联合团队”
技术要落地,组织要协同。不能仅靠数据部门,也不能只靠AI工程师,必须打通中台+业务+应用的联动机制
管理者要关注的不是“技术实现细节”,而是这几个战略性问题:
你的数据资产能不能让 AI 看懂?用得上?
企业有没有形成标准的数据管理机制,而不是“一个人记得、一台服务器存着”?
你能否做到“小步快跑”,逐步验证AI的价值,而不是“一锤子大干快上”?
正如一位客户说的:“我们不是为了用 AI 而用 AI,是为了让 AI 帮我们解决真实的管理问题,比如客户服务、知识复用、销售效率。”
而这一切,都需要一个为 AI 准备的数据底座——AI 湖仓。
04小结湖仓一体,解决的是“存”和“算”的问题,
AI 湖仓,解决的是“语义”和“认知”的问题。
它们之间不是替代关系,而是时代演进下的延续。
在AI时代,数据平台不再只为人服务,而是为AI模型服务。
谁先构建好 AI 湖仓的能力,谁就能在智能化时代占得先机。
(正文完)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希望对你能有多帮助和启发。
我是唐晨,日更大数据+AI 领域知识和个人观点,关注 Data + AI领域的小伙伴,可以点击关注公众号。
看看都是哪些角色在订阅唐晨说数,点击下方选项查看:
很多人问我有没有交流群
马上安排上
添加下方微信拉你入群
转载、投稿、商务、咨询合作均可添加微信沟通
现在文字真的越来越少用户有耐心阅读完了,后期是需要经营视频号了,欢迎关注,到 500 了启动直播,线上聊一聊。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