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客科技 发表于 2025-7-12 09:44

AI会让大脑“萎缩”吗?

作者:微信文章
MIT的研究引人深思,答案可能在“积极懒惰”



引爆讨论:AI对大脑的潜在威胁

近来,一篇来自MIT的论文引发了广泛的讨论。研究初步观察了使用AI工具(如ChatGPT)对学生认知能力的影响,其发现让许多人感到一丝不安。

报告指出,在一段时间的使用后,部分依赖AI进行论文写作的学生,其大脑中负责主动思考和批判性探索的特定区域活跃度似乎有所降低,被通俗地解读为一种“认知萎缩”的迹象。这似乎预示着,当AI替代了我们进行费力的智力活动后,大脑的相关“肌肉”可能会因缺乏锻炼而退化。



然而,这项研究也揭示了事情的另一面:那些本身就具备强大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人,在使用AI时,大脑反而会得到有效加强。他们将AI视为一个思维的“陪练”或“副驾驶”,而非简单的“代笔”。

这表明,AI的影响并非单一的“退化”,而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能削弱不经意的思考者,也可能磨砺出更锋利的思想家。
从“能用就行”到“精益求精”

这种差异在日常工作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很多人使用AI,停留在“能用就行”的层面:给一个简单的指令,获得一个差不多的结果,工作似乎变快了。但当追求更高的输出标准时,挑战便出现了。
举个例子:一位职场人需要将一场重要的会议录音,转换成一字不落、毫无压缩的 verbatim 文本记录。他尝试了自己常用的几个Prompt(提示词),但AI模型输出的内容总是自作主张地进行压缩和摘要,无法满足“100%还原”的要求。


在求助了经验丰富的同事后,他才发现,要实现这个“简单”的目标,需要一个极其详尽和结构化的Prompt。这个Prompt不仅对任务要求做出了极为具体的限定,甚至包含了“Few-Shot”示例——即先给AI几个“输入-输出”的正确范例,让它学习并模仿。

这个过程,不再是简单的“你问我答”,而是一种对AI模型的“编程”和“训练”。它需要的,恰恰是之前提到的批判性思维与探索精神,而这正是让大脑保持活跃的关键。
终极心法:拥抱“积极懒惰”

如何才能在使用AI时不让思维“外包”?答案可能是一个听起来有些矛盾的词:「积极懒惰」。
这不是躺平:它并非消极地无所作为,而是为了“一劳永逸”而付出的主动思考。核心是“懒于重复”:因为不想一次又一次地做同样低效的事情,所以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打磨工具、优化流程、沉淀方法论。



“积极懒惰”的人会不断反思:“之前用的这个方法,能不能进一步优化?” 他们会建立自己的Prompt库,将高效的指令变成可复用的工具,甚至构建自动化的工作流。这种持续的积累和迭代,本身就是一种高级的认知活动。

相比之下,满足于“勤奋地重复”的人,虽然看起来很努力,却可能在AI时代错失了锻炼更高维度能力的机会。
结论:让AI成为思维的杠杆,而非拐杖

AI能轻松将我们的工作完成到60分,但这绝不应是终点。想要达到90分甚至更高,需要的恰恰是AI无法替代的人类特质:批判性思维、探索精神和对卓越的追求。

与其担心大脑“萎缩”,不如拥抱“积极懒惰”,将我们的聪明才智从执行的苦力,转移到设计的巧思上来。这或许才是未来让我们大脑不至于“生锈”的最佳方式。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AI会让大脑“萎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