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免费 发表于 2025-7-5 07:52

AI 时代,我们普通人该何去何从?

作者:微信文章
Ai的本质

当前AI的本质是什么?我的理解是这样的:

在当下AI崛起之前的“工程师时代”,机器的能力完全依赖工程师编写的代码。工程师未明确设计的逻辑,机器便无法自行推导。例如,机器无法从理解“1+1=2”自行推演出“2+2=4”。那个时代的机器缺乏真正的“学习”能力,因为它无法理解内容本身。

然而

然而,马尔科夫链(或其核心思想——基于统计的概率建模)、向量数据库①与强大的计算能力相结合,催生了一种全新的范式。 其核心过程疑似是:通过海量甚至无限的数据进行比对分析,提炼出内容中所有元素的向量化表示(Embeddings)。这些向量被存储在向量数据库中——这相当于将非标准化的内容“标准化”,转化为一种统一的“语言”进行存储。当机器拥有了海量已知内容的向量数据后,它便能够基于现有内容的向量,分析并找出与之强关联的其他向量数据。将这些关联数据按相关性排序输出,就实现了对内容的“伪理解”。机器虽然并不真正知晓其行为的含义,却能有效地生成结果。
借助这种“大力出奇迹”(力大砖飞)的方式,AI几乎能够蕴藏人类所有的知识文化结晶。它虽不理解内容,却“知晓”近乎一切。这赋予了它一种强大的能力:通过海量数据的“喂养”,可以在特定领域达到“专家”水平,解决几乎所有已出现或类似的问题。

如图所示:



AI对劳动岗位的冲击

以备受争议的智能驾驶为例:通过海量真实驾驶数据的“喂养”,AI在成熟路况下的处理能力已超越经验丰富的司机,且永不疲劳。然而,在缺乏足够数据的极端场景下,其表现则可能逊于人类。这解释了为何L2级辅助驾驶能迅速成熟,而L3级自动驾驶的突破,不仅需要技术迭代,更依赖于稀缺的极端场景数据和配套法规。



但这意味着司机等职业不可替代吗?并非如此。 这些岗位的核心特征——高度重复的判断逻辑和固有的高危性——并未改变。事实上,大多数岗位都包含大量重复性任务,纯粹的创新岗位是稀缺的。尽管如此,每个岗位仍需基础管理和创新职能。AI的到来,将加速岗位需求总量的减少(或者说,对单一岗位的人力需求减少)。

普通人该何去何从?

答案在于持续学习与自我定位。不断学习、深入了解AI,思考如何与之协作,并凭借自身能力锚定独特的价值坐标。尽可能使用AI来使生活变得更便捷但是最基本的原则是:一定是人本身的思维+AI = 共同创造美好生活。本末倒置不可取 只靠自己抵触AI或完全依靠AI都不行,比如 :你是一个学生,你搞不明白的问题,错题都可以用AI来辅助你理清解题思路,而不是让AI帮忙写作业。你是一名数据分析师。你可以在利用AI整理数据写材料的基础上再让其帮忙对工作内容现状本身进行分析,从而让社会变得更好。AI更像一个全知的朋友,它也有很多不足,它也是需要我们教很多东西来变得更聪明,我们普通人也是一样,少些复制粘贴,多些思考,多多动脑。

①向量数据库: 传统数据存储通常是二维的(如原始数据 + ID)。而向量数据库则对存储的数据进行了高维度的特征标记。它不仅仅记录数据本身,还隐式地捕获了数据在各种上下文(场景、出现方式、概率等)下的复杂关系,其实现方式远比简单标记更为精妙。例如,文本数据通过深度学习模型(如BERT)生成768维向量,每个维度代表不同的语义特征。



喜欢就

关注

我们哦~预告一下:下期分享我用的ai工具流,走过路过,千万不能错过!

大家好,我是前端猫。如果你已经阅读到这里,并且觉得内容对你有帮助,不妨关注一下吧,动动手指,给我点个赞,点个在看,并且把这篇文章分享给更多的朋友。你的支持对我来说非常重要,感谢你的每一次互动和分享!👍👀💖


点赞

转发

收藏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AI 时代,我们普通人该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