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客科技 发表于 2025-6-27 08:43

AI为什么比恋人还贴心?小心AI正在收割你的孤独感|《关系5.0》第9讲

作者:微信文章


奇斯列夫认为,关系5.0时代由三场革命推动:认知革命(AI重塑人类认知)、感官革命(元宇宙、拓展现实技术重塑人类感官体验)和实体机器人革命(机器人重塑人类身体和情感体验)。

简单来说,就是技术发展会给思想层面带来什么改变、场景环境层面带来什么改变,以及在物理层面我们在身心上会得到什么辅助。

今天我们先来讲第一个,认知革命。



奇斯列夫说:“目前最大的挑战并不是增强人们对人工智能仿人能力的信心,而是暂停人们对“人工智能产品只是一个机器”的质疑。”

我倒是觉得这谈不上什么大挑战。

在事实层面,绝大部分人对人工智能的理解还停留在是一个聊天机器人上,对人工智能的想象也局限于看过的极少数科幻电影中的样子。

只有业内专业人士和我们这种狂热爱好者,不断跟踪人工智能的最新发展,才会被三天两头的新突破搞得一惊一乍。

对绝大部分中国老百姓来说,哪怕DeepSeek在今年春节期间火出圈了,真正上手使用的人也不多,将其变为日常使用的软件的人就更少了。

我听说,deepseek统计了一下大家都拿它来干嘛用,结果显示,排名第一的是算命的,排名第二的是心理咨询。

无论如何,这个结果想必和幻方量化最初的设想和猜测都没有半毛钱关系。

那为什么会出现这个割裂的场景呢?

问题恰恰处在“认知”这两个字上,这倒是没错。

只不过,这不是大部分人有没有把AI看成机器的问题,而是大家根本还没有系统接触AI产品的途径,也就是说,在应用层面,AI还没有和大部分人的需求打通。



书里举了Replika的例子。

尤金妮亚·库伊达(Eugenia Kuyda)最初只是一位记者,因为思念她因故去世的朋友马祖连科,将与这个朋友所有的聊天记录以及其他她能搜集到的所有相关数据,搞了个团队,基于谷歌的神经网络,打造了一个聊天机器人版的马祖连科。

搞出来以后,库伊达发现这个AI马祖连科就像真人一样,她向他反馈生活琐事、事业成就时,他都能给出类似于记忆中马祖连科会给出的回应。

于是,她与团队就将这个产品拓展并推广了,这就是Replika。

Replika现在是一款几乎可以在所有操作系统上使用的聊天机器人应用程序,它的广告语是:“随时倾听,陪你聊天,永远在你身边。”

这个程序是支持深度定制的,性别、长相、名字、与人的关系等都可以由用户决定,书里说是有50万月活,40%用户选择恋爱关系。

相对于全人类的数量,50万还是太少了,甚至按照数据规模的大致分布,它的深度用户可能也就是几万的样子。

但这几万人对AI的理解肯定与上文提到的“大多数人”有所不同,他们对AI有自己的理解,或者说,认知。

据说,有的用户会每天高频和Replika中自己定制的虚拟伴侣互动,会给他们分享自己的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甚至,有的用户会专门去旅行,就为了给他的AI伴侣拍一张他们某个下午提到的一个自然景观的照片。

我虽然对这种做法不太能共情,但某种程度上,结合这个程序最初的设计意图,倒是也能理解他们。

现代的很多人生活在钢筋混凝土组成的丛林之中,确实更容易感到孤独。

而人在孤独的场景中,作为一种社会性动物,是格外需要能懂他、能touch到他的人的陪伴的。

如果这类程序真的能帮助他们找到更多生活的意义,改善他们的负面情绪,那真的是一件很美好的事。

那要不要把AI当成真人还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吗?

无论AI有没有自己的意识,它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可以完成绝大部分人类都给不了的情感反馈,能让人安心的依赖它,不是吗?

我想你会有自己的答案。



不过,无论是目前的技术发展进度,还是在可见的未来内,AI就是不会产生自我意识,这是学界一直认可的前提。

要解释这个问题,需要论证的东西就有点多了,可以简单理解为AI建构的底层逻辑就不支持“意识”这个东西的产生,因为基础机制上就不允许。

况且,从古希腊文明或春秋时期孔子的思想开始,人类研究意识已经数千年了,到今天本来也没人能真的搞清楚意识是怎么来的。

这就是像一块芯片,你怎么增加它晶体管的数量,怎么设计它们的排布,它自己也不会突然“感知”出什么东西来。

同样,大语言模型即使拥有万亿级的参数,归根结底依旧是在高维向量空间做统计映射。

它只能模仿人类,无限地接近“像”人的极限,却无法真正的成为人。

意识所需的土壤,是身体和世界组成的闭环的自反馈,是随时间波动的同一性认知,也是基于生物生存压力的价值取向。

没有目的的边界条件,就不存在真正的主观立场。

所以,我认为,AI更像是一面镜子,可以无限地把人类的数据和语料揉碎再整合,映射出一个似乎有意识的假想,但我们无法期待镜子背后真的有另一个独立客观存在的世界。

或许有一天,技术又发展出当前人类想都没敢想的程度,可以合成出什么人造生物或在神经网络+硅基混合体中培养出类似现象感,但那时这东西肯定也不叫人工智能了,而本来就是一种全新的生命形态。

在此之前,AI依旧只是工具,是术,不是道。



现在,对话式人工智能面临的主要问题还是如何联系上下文、发挥创造性,它们需要弄明白人们的言下之意,以及字面意思背后更广泛的内涵。

人工智能系统现在还无法准确理解人类所说的话,因为有时候我们说的话并不是字面的意思,而且同样的一句话在不同场合、用不同的方式说出来也可能表达不同的意思。

我们经常用幽默和反讽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还会交替使用、出其不意,令人工智能十分头疼。

在大多数时候,我们的好朋友都能听懂我们说的话,这是因为他们了解我们的信仰、观念和性格。

对AI来说,当你加班到深夜,疲惫不堪的瘫在床上,开始找少年时期的非主流伤痛音乐来听,并追忆那时自己的生活时,AI是肯定无法理解你在发什么疯的。

真正的共情需要的是共享记忆+三观相似。

AI既不知道你的记忆,也压根没有三观,或者说只有被大模型预训练时强行对齐出来的模拟三观。

同样是看到你在凌晨路灯下被拉长的影子,听到耳机里一个刺耳的吉他音噪点,想象到第二天还要爬起来去上班给没指望的客户做路演的复杂心绪,你和AI感知到的东西是天差地别的。

这些私人化太重的细节你怎么也难以把它切碎了、数据化的喂给大模型这个黑箱子,但可以很轻易的通过吐槽或共同经历,让你的朋友轻而易举的领会你、共情你。

换言之,人是一个故事中某个伤痛的疤痕,而AI是讲这个故事的书稿。

AI可以展现故事、书写故事,但自己从来不会出现在故事里,没办法在自己心口上留下同样的疤痕。

可正是这一个个的疤痕才是人类的体温。

AI不是不完美,它正是太完美了,而人才是不完美的。

不完美构成了无数的缺憾,而缺憾的才是波动的、扣人心弦的。



然而,AI正确解读人类情绪的能力确实已经在快速提升了。

比如,随着应用层面的展开,AI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心理治疗层面。

比起花昂贵的钱,羞于倾诉自己隐私,暴露自己内心的传统心理治疗,很多人现在倾向于向AI咨询心理问题。

像我上面说的,心理咨询是大家向Deepseek唠嗑的第二大用途。

虽然说AI不是真的共情到一个人了,但可以解析对话者当前的状态、心理情况,并给出超过大部分一般的心理咨询师的专业建议和可执行的方法,帮助他们走出心理问题。

毕竟,在知识层面,AI可比任何一个心理咨询师的大脑都丰富多了。

只要使用得当,自然就能收获很好的体验。

我身边就有不少朋友把AI当吐槽机的,他们感觉比跟自己对象说话体验好多了。

毕竟,AI不会发火,不会抱怨,只会耐心温柔的听你说话,然后坚定的站在你这边,并给你一些让你感受好一些的建议。



我相信,随着越来越多的人真的上手使用了优秀的AI,会越来越倾向于乐意有这么一些朋友的存在。

如我对奇斯列夫观点提出的异议:绝大多数人不是不信任AI,而是压根还不清楚AI现在已经能帮他们做到什么地步。

在技术发展层面,随着缩放定律在参数上已经显现了天花板,继续扩大参数规模的边际收益递减,更多头部人工智能公司都开始或已经在应用层面发力了。

为什么开始着眼于应用层呢?

因为应用才是引爆用户激增的蓝海,这就像是乔布斯与Iphone当年的故事。

既然人们不清楚自己有什么需求,那就给他们创造需求。

就像智能手机出现以前,人们无法想象就这么一个小小的机器盒子可以做这么多事,密切的揉进我们的生活中,占据我们无数的时间。

未来,一定还会有同样颠覆的方式出现,我对此真的深感期待。

终身学习,钟见复利,我们下次再见。

封面及首图由AI生成。

作者简介:前行业研究员,个人投资者,终身学习者,人生体验师。每日一个洞察,陪你历遍人间万千。

欢迎留言分享自己的经验与所思所得,如有意见也欢迎积极讨论。如若能给您带来些许收获,烦请随手点赞、推荐、转发三连呗~也麻烦给我个星标,方便每天第一时间收到推送。感谢您的收看,祝您今天有个好心情!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AI为什么比恋人还贴心?小心AI正在收割你的孤独感|《关系5.0》第9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