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的“重塑”与“落地”:君联所投AI企业在2025北京智源大会的精彩分享丨AI时刻
作者:微信文章6月6日-7日,第七届北京智源大会以线上线下联动的形式召开。本届大会汇聚全球顶尖AI力量,包括4位图灵奖得主、30余位AI企业创始人及CEO、100多位全球青年科学家,通过180余场高密度演讲,深度探讨人工智能的技术前沿与产业落地。君联投资企业智谱CEO张鹏、百图生科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刘维、无问芯穹发起人清华大学汪玉教授参与了本届大会,分别在大模型产业论坛、AI for Science、下一代AI路径探索等专题论坛中,分享了关于技术突破与行业变革的前瞻观点。
在智源大会·大模型产业CEO论坛上,智谱CEO张鹏就大模型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分享了看法。在他看来,过去一年重要的技术进展有两点:一是大模型的深度推理能力有了突破,开始具备类似“系统2”的逻辑推理能力,不再只是直觉式的“系统1”,这对AI来说是划时代的进步;二是在此基础上,智能体(Agent)能力大幅提升,模型能自主规划、执行并根据反馈调整任务,这让AI真正具备走向物理世界的潜力。与此同时,大模型产业发展也面临不少挑战。最大的问题之一是数据,尤其是视频数据受限于版权和高昂成本,限制了模型训练的规模。更深层的技术难题是:视觉“理解”和“生成”在底层路径上仍未打通。视觉理解已经商业化落地较多,但视频生成仍缺乏统一技术框架,二者割裂严重,是目前多模态发展面临的核心瓶颈。
在张鹏看来,大模型仍处于技术驱动的快速上升期,不能过早将重心转向应用而忽视技术本身。基于这一判断,智谱坚持开源与商业化“双轨并行”战略,各有侧重:开源旨在推动技术创新和社区发展,让更多人在智谱大模型的基础上探索新方向;商业化则聚焦解决客户的定制化需求,把前沿技术转化为实际价值。在技术飞速演进的阶段,两者相辅相成,互为支撑。智谱相信这是实现技术突破与商业成功的最佳路径。
在“从AI for Science到AI for Industry”专题论坛上,百图生科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刘维作了题为《生命科学AI落地的几条规律曲线》的主题演讲,用“规律曲线”分享了对生命科学AI落地的深刻洞察。他指出,真正高价值的前沿创新药物研发,面临着远离已知实验数据空间和多参数优化两大鸿沟,传统AI方法难以胜任。为此,百图生科致力于打造生命科学基础大模型,利用海量、弱关联的生物序列数据进行预训练,以降低对昂贵、稀疏的精准实验数据的依赖。他强调,从AI for Science到AI for Industry的转化,需要系统工程的思维和“十年磨一剑”的耐心,克服“完美故事”的诱惑,才能真正做出创新药物。
在“下一代AI路径探索”专题论坛上,君联投资企业无问芯穹的发起人、清华大学汪玉教授分享了面向智能无人平台的高能效系统设计的前沿思考,从群体智能、通信优化、智能算法到面向具身的架构,为机器人技术的未来发展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汪玉教授回顾,2018年受知识图谱启发,探索知识图谱与深度学习结合的稀疏结构,后虽发现Transformer成为主流,但由此开启了面向具身智能的研究。从社会发展看,未来机器人将达亿级甚至十亿量级,机器与人、机器与机器的合作模式是必然趋势,因此将研究聚焦于群体智能系统。做群体协作需解决三大挑战:1.通信瓶颈;2.同步资源受限;3.数据稀缺。机器智能需载体且机器间要协作,这一愿景正推动其团队探索下一代机器人芯片的标准化与规模化路径。
内容综合自“智源社区”“中国互联网协会”微信公众号
拓展阅读
1
病理报告预警智能体上线,预警准确率可达91.2%丨AI时刻
2
新兴技术如何赋能商业韧性丨AI时刻
3
人机融合新时代:智能衬衫可追踪锻炼情况,并可直接清洗丨AI时刻
4
AWS:到2026年,大多数公司将配备首席人工智能官丨AI时刻
5
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真的会改变工作世界吗?丨AI时刻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