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真的能取代现代教育吗?
作者:微信文章随着毕业典礼庆祝新一届毕业生带来的希望,一个问题浮出水面:人工智能会让他们的教育变得毫无意义吗?
许多首席执行官持这种观点。他们描绘了一个未来,人工智能将取代工程师、医生和教师。Meta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最近预测,人工智能将取代编写公司计算机代码的中层工程师。NVIDIA的黄仁勋甚至宣称编程本身已过时。
尽管比尔·盖茨承认人工智能发展的惊人速度“深刻且令人有些不安”,但他赞扬了人工智能如何使精英知识普惠大众。他也预见了一个人工智能取代程序员、医生和教师的世界,提供免费的高质量医疗建议和辅导。
文|Erik Otárola-Castillo编辑|金石图|(除特殊标注外)凯乐石提供
1
未来最有可能被AI取代的岗位调查尽管人工智能(AI)备受关注,但它目前仍无法独立“思考”或在没有人类干预的情况下行动。事实上,AI是提升学习效果还是削弱理解能力,取决于一个关键决策:我们是否允许AI仅仅预测模式?还是要求它解释、证明并遵循我们世界中的规律?
AI需要人类的判断力,不仅用于监督其输出结果,还需嵌入科学防护措施,为其提供方向、根基和可解释性。物理学家艾伦·索卡尔(Alan Sokal)最近将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比作一个中等水平的学生在参加口试。“当它们知道答案时,它们会告诉你,而当它们不知道答案时,它们非常擅长胡说八道,”他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一次活动中说道。因此,索卡尔认为,除非用户对某个主题有深入了解,否则可能无法察觉一个“胡说八道”的聊天机器人。在我看来,这完美地概括了人工智能所谓的“知识”。它通过预测词序来模仿理解,但缺乏概念基础。这就是为什么“创造性”人工智能系统难以区分真实与虚假,关于大型语言模型是否真正理解文化细微差别的争论也随之出现。当教师担心人工智能辅导员可能阻碍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或医生担心算法误诊时,他们指出了同一个缺陷:机器学习在模式识别方面非常出色,但缺乏通过系统性、累积的人类经验和科学方法获得的深层知识。这就是人工智能领域正在兴起的一股新潮流所提供的解决方案。它专注于将人类知识直接嵌入机器的学习过程。物理信息神经网络(PINNs)和机制信息神经网络(MINNs)便是典型例子。这些名称听起来可能很技术性,但核心理念很简单:当人工智能遵循规则时,它会变得更好,无论是物理定律、生物系统还是社会动态。这意味着我们仍然需要人类不仅使用知识,还要创造知识。人工智能在从我们这里学习时效果最佳。可是当你看到一段文字,总是夹杂着一些莫名的科学术语或者科幻设定,那你要警惕了,这可能不是文艺心爆发的理工男,而是克制不住自己赛博乡愁的AI。它喜欢写量子力学、宇宙、拓扑学,就像人类喜欢写月光和故乡一样。可以说它把以前形容科幻片那句:“遇事不决 量子力学”运用的淋漓尽致,爱情是量子纠缠的玫瑰,表白是未定感情的坍缩,困局是逃脱不了的黑洞,分手是无法避免的熵增。什么都能编入程序的底层代码,万物都能跟拓扑学联动一下,涉及事物发展的历史原因,那一定会用一个词:基因,基因密钥、基因编码、基因序列,总有一个适合你。一个普普通通的迟到,AI能写成:蝴蝶效应的混沌震碎了地铁的量子泡沫,我在时空的褶皱里跋涉,裙摆上沾满了暗物质的尘埃。吃顿平平常常的夜宵,AI能写成:月光在胰蛋白酶里酿成蜜,脂肪细胞张开引力陷阱,而我的齿痕正沿着糖霜的洛希极限,坠向一碗馄饨的核心。
结论很简单:人类仍然不可或缺。随着人工智能变得越来越复杂,我们的角色并非消失,而是正在转变。人类需要在算法产生奇怪、偏颇或错误的结果时提出质疑。这不仅仅是人工智能的弱点,而是人类最大的优势。这意味着我们的知识也需要不断增长,以便我们能够引导技术、对其进行监管、确保其按照我们的预期运作,并在过程中帮助人们。真正的威胁并非人工智能变得更聪明,而是我们可能停止运用自己的智慧。如果我们将人工智能视为神谕,我们就可能忘记如何质疑、推理,以及识别出某些事情没有意义。幸运的是,未来不必如此发展。我们可以构建透明、可解释且基于科学、伦理和文化领域人类知识积累的系统。政策制定者可以资助可解释人工智能的研究。大学可以培养将领域知识与技术技能相结合的学生。开发者可以采用MINNs和PINNs等框架,要求模型忠实于现实。而我们所有人——用户、选民、公民——都可以要求人工智能服务于科学和客观真理,而不仅仅是相关性。在教授大学统计学和科学建模超过十年后,我如今专注于帮助学生通过学习系统本身,而非机械使用,来理解算法的“内部运作机制”。目标是提升数学、科学与编程这三种相互关联语言的素养。
这种方法如今至关重要。我们不需要更多用户在黑箱模型上点击“生成”。我们需要能够理解人工智能的逻辑、其代码和数学,并揭穿其“胡说八道”的人。人工智能不会使教育变得无关紧要或取代人类。但如果我们忘记如何独立思考,以及科学和深刻理解的重要性,我们可能会取代自己。当然,上面这些文风是在你不加特殊限定词的情况下,AI 倾向使用的文风。我想这大抵和ai的训练数据和生成逻辑有关。如果你加一些特殊限定词,比如鲁迅文风、朱自清文风,AI也能摆脱上面这些“赛博乡愁”,模仿人类文豪模仿得惟妙惟肖。但不管是ai文风,还是文豪文风,对我来说最大的问题是:不是我的文风。或者确切地说,虽然我可能连自己的文风也没有,但也不想直接使用“别人”的文风。想到这一点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这也许就是人类和ai的最大区别。人类永远不想成为别人。但ai都是别人,没有自己。现有的选择不是拒绝或接受人工智能。而是我们是否足够教育和智慧,能够引导它。
文/BYErik Otárola-Castillo
译/淮杨
校对/金石
原文/https://time.com/7291558/ai-cant-replace-education/
本文基于创作共享协议(BY-NC),由语言治理发布
文章仅为作者观点,未必代表语言治理立场
https://mmbiz.qpic.cn/sz_mmbiz_png/XicYtolGZey3lGYf7lv7RafKvovuIQhic8mgWVCrzqjL735ibQQMOiagtiaNriahMFwFmL17sakX3ficI85pVTzjd8gJg/640?wx_fmt=other&from=appmsg&wxfrom=5&wx_lazy=1&wx_co=1&tp=webp
您可能还想看
SEE ALSO
★ 推荐阅读 ★
重磅!语言研究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年度影响力”榜单正式发布
申丹教授、聂珍钊教授入选文学研究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年度影响力”榜单
重磅!2023年QS世界大学排名正式发布
重磅!CiteScore™ 2021 语言学期刊影响力排名正式发布
科研助力 | 2022年语言学类期刊SJR排名分区列表(附Excel版下载)
科研助力|2022年QS世界大学语言学、文学专业排名
重磅|2022年QS世界大学排名
科研助力| 2020年文学类(A&HCI)期刊排名
科研助力| 2020年传播学SSCI期刊影响因子排名
知网太贵?请收藏26个全球高质量免费电子数据库
学术调查| Martin Hilpert :什么让语言成为语言
Martin Hilpert :语言学家的一天都忙些什么?
马丁课堂|Martin Hilpert:语言与大脑的关系:从三个语言学实验谈起
马丁课堂|Martin Hilpert:如何阅读语言学学术论文?
大师对话|Steven Pinker与Noam Chomsky谈语言和人工智能在未来的发展大师对话|Krashen 教授与 Chomsky教授谈现代语言学的发展
大师对话|Halliday, Labov, Jacob Mey,Embleton教授谈功能语用与社会语言学的融合发展
学术访谈|Ken Hyland:如何在高水平期刊发表自己的学术论文
Hello China (中国传统文化短片中英字幕) 100集免费资源
《Amazing China》 中英双语纪录片资源免费获取
86版《西游记》英文配音版资源免费获取
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之刘欣全英文回怼西方记者(附视频+双语文稿)
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之《四季中国》免费获取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