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免费 发表于 2025-6-15 20:45

AI时代的深度读书方式

作者:微信文章
其实这个公众号会覆盖两大主题,一个是【区块链+】,另一个是【AI+】,两块内容会交替出现,避免审美疲劳,嘿嘿。

今天我们聊读书(AI+)。

相信在这个人手一AI工具的时代,快速阅读已经不是什么大的问题了,但快而不深,确实是个问题,所以今天我们来聊聊AI时代下如何用工具更深度地读书。要深度阅读的前提是你确实需要对特定内容有深度理解,如果只是读“闲书”,当然另当别论咯。

好的我们进入正题,以下几个阶段,可以让你真正做到把书读薄。
🧠 阶段 1:前期准备——明确目标,设定计划

快节奏时代,80%的时间里,我们要读的是我们需要的内容,而不是我们想读的内容。在这一阶段使用AI工具的好处是:
明确为什么要读一本书,想解决什么问题。设定合理的时间计划,避免中途放弃。
✅ 构建阅读目标的方法:

向 AI 说明你的需求、通过阅读需要达到的目标,让它帮助你制定阅读策略。(它甚至能告诉你你读的这本书不对,用另一本来替换更合适。)划分章节进度,安排每天/每周阅读量。

用法示例:



📘 阶段 2:快速预读——建立结构图景,锁定重点

利用 AI 快速了解书的整体结构与重点。

比如,可以让AI先列出书本的结构图,扫一眼,知晓大概的内容,做到心里有数,再开始阅读。这就有点像,带着问题找答案。

为什么要这样?如果别人给我列出了这些结构导图,我还能学到东西么?

这是一个非常关键、非常深刻的问题。
简短回答:

👉 如果只是看AI帮你列出的结构导图,你学到的将非常有限。

👉 但如果你在使用这些导图时参与思考、补充、调整、整合,那么它将【极大地】加速你的学习效果。这就像地图和亲自走路的区别:
情况你得到的是什么?类比✅ 自己画结构图思维组织能力、知识网络搭建亲自爬了一座山,肌肉记得路❌ 只看别人画的图表面记忆、被动接受结构看了地图,却没出门走过

《学习之道》和《刻意练习》两本书中有提过:
知识的掌握不在于你“看了”,而在于你“建构”过。
这就是“生成性学习”(Generative Learning):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亲自生成内容,比如总结、画图、提问、翻译……这样才能转化为【长时记忆】和【理解】。

那么,我们该怎么用AI提供的导图?我的建议是这样用AI提供的结构图:
先看一眼AI给的结构导图(像看导航地图)

👉 快速了解整本书的脉络
开始读书读完书,自己重新列一次(不要照抄)

👉 用自己的语言写、画、说出来

这一步的关键是,定位书的核心内容(概念/观点)

📘阶段 3:深度阅读——逐章理解,AI 辅助提问与解释

这一阶段的目的有两个:

弄懂每一个重要概念,抓住作者论证的逻辑。用类比、问答、例子来帮助吸收和迁移。
✅ 方法:

阅读某段内容,提问 AI:这是什么意思?举个例子?和之前有何联系?让 AI 用不同方式解释同一个概念:比喻、生活例子、图表。
✅ AI操作示例:

“这段讲‘主动学习比被动学习更有效’,请用游戏或健身的例子来解释它。”“这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它和上一章的内容如何衔接?”
按照这个方法,这一阶段过后,书中的核心概念,读者应该已经理解得非常透彻了,但还没有结束,想要更深,唯有应用及输出。

📝 阶段 4:输出转化——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与总结

这一阶段的目的有两个:

把“输入”转化为“输出”,增强记忆和理解。训练自己的表达能力和结构化思维。
✅ 方法:

阅读后用口语或演讲稿风格复述,让 AI 帮你润色。
如果你能讲清楚,那才说明你真的理解了
总结每章为一张卡片:关键词 + 核心句 + 应用场景。你甚至可以回到第二步自己画的结构图那里,对比图 + 查漏补缺 + 加入你自己的想法:
哪些点你赞同?哪些点你不同意?哪些点你觉得不够?

✅ AI操作示例:

“我刚读完第 2 章,想把内容讲给别人听,请帮我改写成一个 2 分钟的口语总结。”“请根据以下笔记内容,生成 3 张 Anki 风格的学习卡片(问题+答案)。”

经历了这四个阶段,相信你一定可以把一本书读薄。当然,时间可能会比一口气读完一本书要长一些,但是比起读过就忘,其实效率更高。
🎯 你最终的目的是收获

一本书,不再只是“看过”而是内化为你的观点建立个人的「思考图谱」与「问题链条」阅读不仅高效,还能延伸出创作、写作的素材库


最后,这里附上你可能会用上的电子工具清单
🧰 潜在工具清单

用途工具名特点对话+阅读+提问任意AI模型可上传书籍,对内容提问笔记管理Notion、Obsidian结合卡片笔记,支持生成总结与测试题思维导图Whimsical、Xmind把结构/总结生成图形化阅读计划AI + 日历整合根据目标定制计划,可设置提醒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AI时代的深度读书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