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用AI为敦煌写了一篇高考作文
作者:微信文章2025年高考已正式开启
好好答题 未来可期 高考必胜
这份来自“如是莫高”的祝福
您收到了吗?
6月7日中午
各地作文题目已“出炉”
如果是一个对敦煌文化热爱非常的高考生
面对高考作文题目
会写下怎样的文章?
我们决定向AI请教这个问题
看看当敦煌文化遇上AI、遇上高考作文
会产生怎样的答案
你是一个对敦煌文化非常热爱的高考生,你今年高考使用的是全国一卷。作文题目如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他想要给孩子们唱上一段,可是心里直翻腾,开不了口。——老舍《鼓书艺人》(见全国一卷阅读II)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艾青《我爱这土地》
我要以带血的手和你们一一拥抱,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穆旦《赞美》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请结合你对敦煌文化的了解,根据题目要求,撰写一篇高考作文。
(以下为AI生成作文全文)
心 灯 不 灭
面对老舍笔下“心中翻腾却开不了口”的悲怅艺人,艾青那只嘶哑歌唱的鸟,穆旦要“以带血的手与你拥抱”的诗人,我深深感受到深沉的言语从何处涌出。
莫高窟第285窟复制窟
敦煌石窟中的璀璨壁画深处,处处有飞旋的仙乐精灵——那些“伎乐天”臂挽丝帛,纤指弹拨琴弦,仿佛让整个佛国都荡漾着圣音。这些动人的身影,难道不正印证着诗人那句“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无言之爱?这种音乐的力量不止在绚烂的佛界飞升,更加扎根于中华大地上悲欢离合之中:画匠们于烛光幽微的洞窟中临摹与创造,他们的画笔饱蘸情感,纵使沉默无声,却足以让凝固的砂石开口诉说了千载沧桑。画面上舞姿优雅的乐伶们,更是当时百戏欢腾、民间声腔的回响、印证。如老舍笔下心中波涛翻涌的艺人般,这些画匠隐姓埋名,用赤诚点染了生命永恒的旋律:艺术的源头不在缥缈仙境,而是人间那深沉至深也朴素无名的情感脉动。
莫高窟第17窟“藏经洞”复制窟
我们曾以嘶哑的声音歌唱过。晚清风雨飘摇之际,敦煌藏经洞重见天日,却遭遇劫掠,无数经文流落异国他乡。此际,“口”纵然疼痛欲裂,“嗓子”纵然破损喑哑,却让那流失的血脉更显珍贵——这恰似艾青笔下饱受战火洗礼却仍要嘶鸣的小鸟。正是这声声泣血般不屈的低鸣,最终迎来民族精神苏醒的伟大时分。有识之士纷纷奋起呼吁:陈寅恪忧心如焚地直指,敦煌文献之失窃乃“吾国学术之伤心史”;向达先生远涉险阻、赴英法寻国宝踪迹,于颠沛流离的乱世中竭力保存文明的火种,不也印证着穆旦所谓“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的那种深沉觉醒?他们在劫火里执著守护的,终是文化的永恒血脉。
“莫高精神”红色主题展(C馆)
而今伫立洞窟之前,我仿佛看见那些无名匠师将生命揉进笔端和矿物颜料的永恒印记。正是这样千千万万个血肉之躯的沉默与虔诚,聚合成滋养我们民族的不死清泉。这令人不由得记起段文杰、樊锦诗先生用一生守护石窟的平凡点滴;更触动心底的是常书鸿先生于塞纳河畔偶见敦煌图录时内心所受的强烈撞击——他毅然舍弃巴黎舒适画室,甘愿来到黄沙漫天莫高窟间:“一生一世不离敦煌一步”,以画笔重绘中华魂灵在劫后的重生姿态。
常书鸿、段文杰等敦煌临本
(于B馆文物馆内展出)
敦煌艺术的光谱,辉映着历史伤痕所锻造的坚韧民族魂魄之纯粹光芒。在黑暗中持烛、为未来传灯,纵使天地洪荒使喉咙失声,我们心底深处依旧流淌着这无法被时间侵蚀的永恒歌谣——每一时代的人们,只要把滚烫的赤忱融入山河的血脉,沉默的姿态亦能成为一曲穿透时空的圣颂。
您觉得这份高考作文可以得多少分呢?
如果内心仍有困惑或向往
欢迎来“如是莫高”寻找答案
点击购票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