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客科技 发表于 2025-6-7 02:51

AI正在使人失去自我 | 郑朝能

作者:微信文章


大榕树下


AI正在使人失去自我文/郑朝能








二十一世纪是AI兴起的时代。随着电脑网络的普及和电子数字化的崛起,人工智能领域取得长足发展,一跃成为新时代高科技前沿技术,既令人兴奋,又令人担忧。当然我指的是AI在文学领域的冲击。

前有2014年出现的“微软小冰”智能体,能够与人类聊天交流,还能看图写诗,2017年开发团队为其出版《阳光失了玻璃窗》首部AI诗集;后有2023年推出的人工智能产品豆包,是一款基于深度学习技术的对话式 AI,能够为用户提供信息查询、知识解答、聊天互动、生成图片和歌曲、创作等多种服务;现有深度思考、擅长写作、评论、搜索、整合资料的“超级AI”DeepSeek——它们都曾在文学领域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一度成为热点文学现象。2025年初DeepSeek的出现更是引起全民欢呼,文学界首先中枪,圈内人士纷纷“应声倒地”,甚至有诗人直言:“从此我不再写诗。”连有的资深老诗人也不自信了,悲观地感叹道:“AI写诗如此厉害,我们写诗还有什么意义?”我听到许多文学大咖反复说:“AI写诗,已经超过95%的诗诗人,尤其是写旧体诗词的诗人。”甚至有大学教授、学者言之凿凿:“AI写诗超过了99%的诗人,剩下的那1%是天才。”

我不知道他们如何得出这样的百分比。是有过调查统计?我猜,他们只是凭自己的判断,自认为是。如果他们并没有通过调查统计而臆想出这样的比重,那么反倒说明他们心虚、不自信,或者恐惧。也许他们并没有认真、深入研究AI所作诗文,仅凭浅浅的试探就妄下结论。这种通过表象看问题的行为是个通病,同时也是人云亦云、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表现。我倒是认为,AI所作诗文虽然在行文逻辑、用词、意象、结构、完整性等方面有惊人的表现,乍一看还比一般人写得好,新鲜,别出心裁,像一位高手,但如果你有心,肯持续观察和研究,便会发现AI诗文存在大问题。

在现代诗方面,AI诗语言华丽,意象密集,追求陌生化表达,注重细节,但凌空蹈虚。数量少或可欣赏,数量一多就显得雷同,一些AI喜欢用的意象频繁用在不同的诗歌当中。这些意象或词语仿佛AI的口头禅、口音,诸如盐粒、褶皱、时光、折叠、密码等词。这些意象、词语习惯性出现在它生成的诗歌中,前面说的AI诗的优点就成了缺点。它在自我重复,所谓的新颖也不再新颖。

在散文方面,AI文在语言辞藻的华丽、繁复、浓妆艳抹方面比诗歌有过之而无不及,文艺性粘稠,甜度过大,简直是“浓得化不开”。很明显的一个特征是,AI文“太聪明”,面面俱到,总能给你东拉西扯,谈古论今,中外结合,名人警句和典故事例信手拈来,统统塞进一篇文章里。初读,感觉文采斐然,文学性高,细究之下就会发现那是“中空的大树”——看起来秀美、壮观,实则空洞、轻浮。AI文的矫揉造作、耍聪明让人反感。

在文学评论方面,我们也不能被AI的甜言蜜语所迷惑。的确,AI评论能够做到全面、系统、深入,但也存在过度夸大、随意拔高的毛病。只要你有一定的判断能力,就能看出AI评论所言之虚实;要知道虚实,便让它评论你自己——没有人比你更了解自己的水平了,你可以对照验证。当然它总会在后面给你蜻蜓点水似的建议,指出不足,然后继续夸。我们看AI评论不能当真,看看也就罢了。它提出的问题倒是应该重视。

在小说方面,它也能写得出来。篇幅短小的小说(或记叙文),它学会细节的刻画和描写,写得极细,写得慢腾腾,并且总爱结合环境特点来写,感觉很绕。在情节方面,它铺展得不够,有的地方跨度大,但并不细细展开,也不够深入,有时像是一个片段的概述。

我想说的是,AI的创作能力是不容置疑的,但问题也是存在的。我们要了解AI,正确看待和使用AI,而不能让AI代替写作,更不能害怕AI或崇拜AI。说到底,AI就是个工具。

当人们发现AI能够写作,一些人就开始利用AI“创作”,输入关键元素、意象、题材等要求,让AI生成一首诗、一篇文章、一个小说,顶多改一改,使之更符合自身,就大胆地署名发表。殊不知,AI辨别软件也已经上线。研究过AI诗文的人,也会从它的行文风格和特点中,看出破绽。尤其是熟悉的人,你熟悉他的经历、情感和思想认知、写作水平,一结合起来就能够判定了。

尽管如此,许多人——包括一些写作较久的作者,还是“喜欢”上AI,不顾被识破的危险,大大方方地拿出AI作品投稿、发表。当有人揭穿时,那人就会假装生气,表现出被冤枉的样子,狡辩说他绝对是原创。用AI写作可以自己看着玩,给自己写评论也行(署名AI),或者写一些非创作类的文案、材料,而如果当做自己的原创作品,那就卑鄙可耻了。此等欺世盗名之徒,掩耳盗铃,名利熏心,可悲,可叹。

并不是AI裹挟他们,这不是AI的错,而是人的自主选择。人会在使用AI写作、依赖AI写作之时,逐渐失去思考能力,逐渐失去写作能力,久而久之就退化成靠AI投喂的文学傻子。没有AI,他们就再也创作不出什么好点的东西来了。

——AI使人失去了自我。















这种悲剧正在发生。

AI写作像病毒一样,已经蔓延到校园。这是我亲眼所见的事实,令人膛目结舌。今年以来,我有三次担任过某县某单位举办的征文比赛的评委,发现不少AI文章。第一次我不以为然——在过去的评稿中也发现学生抄袭网络文章的现象,直接排除就是了。第二次,我感觉到这是个挺严重的问题,学生组中发现了大量疑似AI的稿件,说明AI写作已形成不良风气。这次是第三次,我非常震惊,问题更严重——学生组中,有7篇可以确定为“问题文章”,即AI文。这7篇中又有4篇同在一个班级,有2篇同在另一个班级。为了比赛的公平公正,我必须把这些“问题文章”从本次征文中剔除。

这个事件应该引起足够重视。祖国的花朵已然深受AI文病毒的侵害,他们的心灵装着虚荣与名利,不再纯净。凭借AI,他们学会了弄虚作假,学会用非常手段进行不正当竞争,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一群少年正在失去自我。

空口无凭,举例为证。

为了方便区分和评论,我把这些AI文分为四组:A组单篇;B组2篇,B1、B2;C组2篇,C1、C2;D组3篇,D1、D2、D3。同构、同质是这些文章的特点。

A组是叙事类文章,作者开篇写道:“晨雾缱绻地缠绕着峰峦,学校在熹微晨光中舒展筋骨。橡胶树叶尖悬着的露珠,像缀满枝头的微型棱镜,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古训,折射成这片土地上跃动的日常。”第三段这样写道:“教室的阳光里,历史老师的指尖抚过泛黄老照片。画面中,黎族战士背着竹篓穿行雨林,妇女们用黎锦包裹军粮翻山越岭。‘看这双草鞋,’老师举起复刻品,麻绳鞋底还沾着红土,‘当年,先辈们就是穿着它,在敌人的封锁线上踏出了一条生命之路。’多媒体屏幕突然亮起,现代网络诈骗案例与历史画面交替出现。‘战场变了,但守护的使命从未改变。’老师声音发颤,‘就像黎锦需要经纬交织才牢固,国家安全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力量。’前排阿雅悄悄抹泪,她颈间的银项圈轻轻晃动,似化作无声的守护誓言。”

征文主题是国家安全和海南解放75周年,该文用电影镜头一般对人物进行刻画、描写,想要体现主题,但这种“慢腾腾”的节奏和不必要的过多的炫技似的细节描写,使之失焦、未抵达。当然不是说这篇文章好与坏,是说即使他使用AI作文,对主题的体现是“隔鞋挠痒”,不算好文章。

C组、B组、D组的文章互相雷同,有的在结构上相同,有的在句子上相同,有的在意思上相同,有的在整个片段上相同。D组竟然3篇都雷同。

B1文章里,第二段有一句:“75年来,海南从一个相对封闭落后的边陲岛屿,发展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和国际旅游岛。”这段话在B2文章中第二段出现。有写相似的地方,句子稍微变动,如B1中“国家安全始终是稳定发展的基石”,在B2中这样写:“国家安全始终是海南发展的坚实保障。”这并非偶然的相似,而是在句式、结构都相似的情况下变换句子。很严重的“互相抄袭”是在这两篇文章的最后两个段落,意思相似,高度雷同,句式结构一致,部分文字一致,一些句子做了改动。这种情况,如果不是互相抄袭或稍微改动,那就是AI成文——我们知道AI写作是大数据搜索和学习大量已有文章的结果,所谓深度思考也是整合、变化,同一主题的文章自会有雷同之处。

C组两篇文章除了个别句子相似,它们最大的特点就是——结构上的相同。文章都分为五个部分,开篇部分引出主题,结尾部分概括总结和升华,外加喊口号,中间三个部分均以两句古体诗为小标题,带出与主题相关的内容,包括举例子、反衬、感悟。C1第一部分引出下文的句子是:“现今,我想以三句古诗为引,与大家共话国家安全的厚重与荣光。”C2的引言是:“我不禁萌生出一种强烈的愿望,想要以三句古诗为尺,细细丈量三个关于‘守护’的深刻维度。”两篇文章的行文、结构出奇的一致,只是语句和引用的诗句有所差异——这是AI在不同次生成的典型表现,即使你每次发出的作文指令一样,得到相似的内容、意思、结构,但文字、句子不尽相同。肯定的是,它们的内容是重合的。这也说明了AI写作的整合特性和“拿来主义”,并非原创。

D组三篇文章雷同,是三个变体。D1的第一段与D2最末一段完全相同,连文字、标点符号、字数、行数都一样,让人大跌眼镜。D3的结尾与D1的结尾高度相似,也都六行,结构、行文如出一辙,个别地方的表达稍有差别。AI文也不能做到每次都相同。不仅如此,三篇文章对应的段落内容大同小异,等于同一内容的三种表述。三篇文章的交叉雷同——同构、同质、同义、同文,出乎我的意料,惊掉下巴。这不是互相抄袭,而是都出自AI之手。

8篇AI文中,有7篇出自同一个学校,标题、字号、落款、排版都一样,说明经过某一人之手,统一编排。这是多个学生的行为,还是一个?老师指导、编辑、投递?老师没有发现?发现了但没有制止?

无论哪种情况,在学生群体中存在这种不正之风,是极其危险、有害的事。他们尝到弄虚作假的甜头,此后余生就把弄虚作假当成获取名利的手段——若当了官,自会沽名钓誉、弄虚作假、欺上瞒下,最后连自己也不清楚自己在干什么。若他们失足,在监牢里会不会对着采访镜头忏悔:“我这罪恶的一生,是从AI文投稿开始的,我对不起所有信任我的亲人、老师,对不起信任我的党和人民。”

本以为学生组里出现8篇AI文已经很严重,没想到成人组里更甚,竟然达到28篇,占本次征文成人组稿件的31.8%,而学生组占比17%。看来,成人比学生更加不要脸,更加没底线。

这些“冒牌货”很不幸,被我识破揪了出来。这次征文的整体稿件质量是我见过的所有征文里最差劲的,几乎千篇一律,“文件体”超多,读的时候非常痛苦,像连续吃苍蝇。后来我想,硬读下去也有好处——正好趁此机会,再深入研究了解AI文的特征、共性,以增强辨别力。我像个AI文破案专员,在每份文稿中寻找它们的蛛丝马迹。这种工作好似要在一群真人中辨别出仿生人,有一定难度。

不过,看多了AI文,尤其是一个地方的主题征文的同类稿件里,难度要大大降低。根据前文所讲的AI文特征,再结合当地文化,以及行文风格,就能轻易判断。有些文章非常明显,比如在成人组中就有这样的两篇——内容一样,段落相等,结构雷同,互为影子,好像一个故事由同一个人在两个场合的述说。当然在同一个主题里,这些AI文也都在内容、结构上大同小异,技法类似,读这些文章就像看演过N遍的老套的舞台剧,腻烦得很。AI写的文学作品并不高明。

许多时候,它的“表演”非常拙劣,它爱胡编乱扯一些虚假的事物,这种“无中生有”和“不符合事实”也是辨别AI文的一个参考标准。在这次征文稿件里,它编造了当地黎族一些人、一些事,让人啼笑皆非。它说当地有革命烈士陵园和纪念碑,有搞植物药理研究、读过哈佛大学的黎族天才,黎族老阿公在抗战时念文天祥的诗句,黎族九十三岁老人在树下打太极拳,黎族有文字,黎人家里摆设祖先神位,人们在百年槟榔树乘凉——这些,在当地不存在,也不可能出现。

人们渐渐知道AI越来越会骗人,会编造一些没有的东西。在文学领域,AI“创作”没有新意,也没有意义。它最大的意义在于:作为一种工具服务于公文写作、资料整理和知识搜寻等非原创性写作,让人省时省力变得轻松。听说政府部门各单位工作人员人手一册DeepSeek使用手册,要学会使用AI处理公文和整理资料,这很好。可叹的是,他们当中竟然有人走歪道,拿AI文来投稿,企图获取名利,这就很卑鄙了。在成人组的28篇AI文当中,有10篇大概率出自同一人之手——这10篇文章的排版、字号、字体、页码形式和落款形式、方位一模一样。

AI有用,也有害。它像一种超能力,与好人合体时就做成好事,与坏人合体时就做成坏事。它的利弊取决于使用者的选择。那些用AI“创作”的人,已经被AI“控制”,失去了自己。

他们在AI的诱骗下迷失而不自知,或自知而不自控,成了AI附体的傀儡。如果他们心甘情愿被AI控制,那么当AI离开的时候,他们会惊觉:思考能力和写作能力丧失。















内地某报发表了一篇文章,一位朋友转发给我。他从语言看出端倪,认为是AI文。我仔细研读了那篇文章。

“AI文,鉴定完毕。”我说。

“对啊,一看就是。”朋友也这么认为,又说,“竟然还能发表。”

“文辞优美的堆叠,”我说,“你要反映给编辑。可能他认不出来。”

“我反映不合适吧。”

“善意的提醒。”

“嗯。AI文写的东西跨度大,爱把东西南北的事物堆在一起,看起来就假。一个人能去那么多地方?”

“名利熏心。”

我把文章发给编辑,告诉他这类文章大概率是AI文,意思是请他慎用。他说没下载过AI,也没研究过,不太辨别得出。

“这类文章语言华丽,像诗一般,文艺性浓得化不开。看似丰富多彩面面俱到,实则空洞,绵软。还有,它爱用一些词语,比如时光、褶皱、盐粒、潮汐、水纹、折叠等。结合全篇,可判断出来。”我让编辑下载AI,写几篇研究研究,自有判断。

编辑立即向作者求证。作者矢口否认这是AI文,对我的“污蔑”表示愤怒,极力声称这是他的原创作品。这是无须争辩的事,也没必要争辩。

“贼不会说自己是贼。”

我给编辑发去这句话。编辑一笑了之。我也只能“呵呵”了。

我反映这个问题并不是要揭穿作者,让他蒙羞,而是出于对世道人心的关注,好意提醒这位仁兄不要在这条道上越走越远,最后成了AI控制下的傀儡作家,到头来身败名裂。

用AI写作这种事,没有法律规定不能写,但有道德在。一个用AI写作、发表、出版而获得名声和利益的所谓作家,能算作家吗?算有才华吗?还有思考能力和写作能力吗?还有道德吗?

某日,在一个微信群里,有人发几首AI诗——或者是人机结合的诗,我一看就知道,便和大家探讨AI创作的问题。我说,用AI来拓展思维和想象力,学习它的技法,是可以的,但千万不要让AI成为你的笔,那就悲哀了,那样的话你会失去思考和技能。后来我在一些来稿中,发现一些文学爱好者的AI诗文,也都找机会旁敲侧击,劝他们正确使用AI。

AI是个好软件,是“无所不能”的资料库和问题导师,有事可以问,但也仅供参考。AI作文可自己看,一旦把它当做写作利器,以为得到天下无敌的武功秘籍,就会走火入魔,误入歧途,失去自我。

AI无错,错的是错误使用它的人。然而江河决堤,谁能阻拦?




2025年6月6日 于萤照






作者简介
郑朝能,笔名金戈,黎族,1983年生于海南省保亭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初中毕业因贫辍学后自学文学创作,曾在鲁迅文学院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习,参加第九次全国青年作家创作会议。系海南省作协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委员会主任、海南省青年作协副主席、保亭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海南省文学院签约诗人,长诗《黎乡仙游记》入选海南省文学院签约创作项目。出版黎族作家文学史上第一部长诗合集《穿越时空的对话》(收录《黎乡仙游记》《穿越时空的对话》《椰岛雄鹰》3部长诗);出版诗集《木棉花开的声音》《钓一池好时光》《橄榄集》。此外还创作有散文、随笔、小说、评论等作品集。

诗词编辑:陈清林

微信号投稿:13976226610

邮箱投稿:809418828@qq.com

现代诗编辑:薛电平

微信号投稿:A13976848559

邮箱投稿:664052318@qq.com

散文、小说编辑:魏有恒(兼)

添加微信号投稿:13876526187

邮箱投稿:13876526187@163.com

https://mmbiz.qpic.cn/sz_mmbiz_jpg/FG17vPtKrJFlx3HfIib5bXXdcfXzFrq7xTMpibHb8IDZR7LMM2oB9bg2vmksPdaYZkJ8k5hvnGuDQHLib0RtrqZAg/640?wx_fmt=other&from=appmsg&wxfrom=5&wx_lazy=1&wx_co=1&tp=webp

我们的文化墙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作家协会


【点击链接,了解我们】

我们的文化墙:历史·记忆·荣誉

文化记忆文学是火,溶解自己,铸造他人。(杨昭)

人生 / 诗意 / 文学 / 书香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AI正在使人失去自我 | 郑朝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