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博弈下中国经济亦光明
作者:微信文章在全球关税博弈加剧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光明论的底气不仅来自于完备的产业体系、迅猛崛起的新动能,更源于内需市场的强劲支撑。中国经济的光明前景,正通过三大核心优势逐步铺展开来。
全产业链构筑“护城河”,技术突破重塑竞争格局。作为全球唯一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中国制造业的“全链条作战”能力在关税冲击下凸显价值。从芯片到稀土,从加工制造到高端装备,自主可控的产业体系正成为抵御外部风险的坚实壁垒。华为麒麟芯片、中芯国际7nm工艺量产等国产先进制程进入商业应用阶段,彻底打破了“卡脖子”困局。稀土领域更是占据全球主导地位,24年数据显示中国占据全球约 70% 的稀土出产量,从新能源汽车电机到军工装备,稀土这一“工业维生素”为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赢得战略主动权。中国制造的可靠性在全球供应链中形成不可替代性,苹果iPhone 在印度生产良品率仅 50%,而中国郑州富士康达 98%,鲜明对比揭示了中国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
“新三样”引领出口革命,市场多元化重构增长极。当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遭遇关税寒流,但以电动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为代表的“新三样”却逆势爆发。2024年数据显示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1,286.6万辆,占全球销量比重由2023年64.8%提升至70.5%,光伏组件占据全球超80% 以上市场份额。虽然“新三样”第一大出口目的地美国进一步提高了关税壁垒,但对东南亚、西亚出口占比分别上升 2.84 和 2.61 个百分点,沙特、阿联酋等新兴市场进入出口目的地前十,市场多元化让中国外贸在关税风暴中展现出更强的抗风险能力。2024年河南省出口“新三样”产品120.8亿元,增长21.6%。其中,出口电动汽车88.5亿元,增长91.4%,占“新三样”出口值的73.3%。这种结构性转变标志着中国外贸正从 “低附加值代工”向“高附加值智造”跃迁。
内需市场激活“双循环”,政策协同释放增长潜力。14 亿人口、4 亿中等收入群体构成的超大规模市场,正成为中国经济的“稳定器”。国家统计局公布2025 年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4671亿元,同比增长4.6%,比上年全年加快1.1个百分点,内需对 GDP 贡献率持续提升,高端消费与下沉市场形成的“哑铃型”结构,折射出消费分层与升级并存的蓬勃态势。政府通过消费券、以旧换新等政策精准发力,限额以上单位通讯器材类、文化办公用品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家具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26.9%、21.7%、19.3%、18.1%。另外政策协同效应正在放大内需动能,《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 年)》明确以高质量供给引领需求,2025 年预计发行长期特别国债支撑基建和产业升级,财政与货币政策的“组合拳”为经济转型提供强力保障。
关税大战的硝烟,挡不住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步伐,中国经济光明论不仅是对短期挑战的有力回应,更是对长期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全产业链的完备性、新动能的爆发性、内需市场的潜力性,让中国经济在变局中育新机,在变局中有可期。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