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免费 发表于 2025-5-27 11:50

AI教育 局长说|虹口区教育局副局长陈寅:与智能体同行,让师生“AI力”持续提升

作者:微信文章
人工智能是当今社会发展最快、对社会各方面影响最大的科学技术,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2025上海教育博览会“AI教育 局长说”栏目,将以短视频形式,陆续走进上海16区,通过实地探访,揭秘各区如何以人工智能为引领,高质量推进教育强国建设,感受人工智能进校园后带来的教育生态变革,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今天带大家走进虹口区,跟着虹口区教育局副局长陈寅一起走进人工智能时代的虹口教育——

当下,虹口区正持续深入推进教育智能体的创制和应用,努力实现大模型与学校教育深度融合,探索智能时代教学模式的变革,在此过程,让师生的“AI力”——人工智能素养,持续大幅提升。







国内首个智能体集群

从让年轻教师积累教学经验的“虚拟学生”,到让学生多想多问的“科学100问”;从生成个性化英文绘本,到“名师数字分身”……

虹口打造了国内首个区域级教育智能体应用生态系统——“虹口区教育智能体导航系统”(HEADS),近200个教育智能体已上线。

这一个个细微的、在特定教育场景下使用的智能体,犹如安全、可信、高质量的“智能外脑”,为师生教与学提供了实时的、个性化、启发式服务。

“AI时代,接入大模型不难,但用好大模型挺难。”陈寅透露,“商用大模型往往很难聚焦具体学科和不同学情,我们通过区域层面的顶层设计,鼓励教师参与设计并制作个性化的智能体,成为‘主理人’,让AI真正改变教与学的方式,助力师生打通教与学过程中的难点和痛点。”

据了解,目前HEADS平台现已实现师生统一认证、DeepSeek等大模型接入、教育智能体开发创制、教育智能体广场展示及智能体对话过程追溯等功能。


上海市虹口区第二中心小学付莲子老师在区HEADS平台上搜索相关的智能体

“AI专员”快闪式培训

如何让教师快速学习使用智能体?去年9月起,虹口区发挥“AI专员”队伍作用,在全区推行“快闪式”培训,即针对某一教学需求,教师提出使用和训练智能体的具体问题,专员用3到5分钟现场演示如何解决,从而补上教师的技术短板,加速智能体在日常教学中的深度应用。

这些“AI专员”来自哪里?其实,早在两年前,虹口区已组建完成三层级学校信息化专员团队,实现了一校一专员的目标,并于今年初,通过对学校信息化专员的系列培训,将现有的专员队伍迭代为“AI专员”。

据陈寅介绍,虹口区通过开展专业培训,重点提升区域信息化骨干教师也就是“AI专员”的技术能力和数智素养,而后通过“AI专员”在学校里发挥种子教师的作用,“以师育师”带动其他教师成长。

同时,区域以教育信息中心为枢纽,聘请上海交大教育集团专业技术团队,统一协调开展“送技术到校”服务,既帮助基层学校研发智能体解决技术难题,又在此过程中培养了一批技术能力突出的智能体“主理人”。

据透露,3月底,虹口已开展首次专项培训,参训学员包括经过调整补充的各校信息化专员及教研员,后续将通过10次专题“工作坊”的系列培训,助力信息化专员真正转型为具备人工智能教育能力的“AI专员”,充分发挥学校人工智能种子教师的引领作用。


在上海市第五十二中学,中预(2)班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借助“辩论智能体”,以小组为单位,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人机辩论

人机互动花样进课堂

在陈寅看来,教育智能体的研发与应用必须立足实际需求,首先要明确具体的应用场景、使用对象和预期效果,这样才能开发出真正符合师生实际教学需求的智能体产品。


道德与法治:教师借助智能体“中医药小助手”教学,学生与智能体和谐沟通,营造温馨课堂氛围

在上海市民办丽英小学,教师充分发挥创意,基于HEADS平台自主开发了“高年级学生语文习作助手”智能体群。

这些由一线教师亲手打造的智能助手,高度贴合了日常教学需求,在实际课堂应用中大显身手。

“在丽英小学的语文作文辅导课上,教师精准把握教学需求,针对‘学生如何设计典型事例’这一小场景、小问题、小切口,量身打造了专门的辅导智能体。”据陈寅介绍,这种从小切口入手的智能体设计思路,深受学生的喜爱,助力教学目标的达成。

人机互动融入日常课堂,让传统教学玩出新花样。

上海市虹口区第二中心小学秉承“在儿童心灵深处镌刻美好印痕”的办学理念,在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方面进行了创新探索。

学校打造的“孪生课堂”跨学科综合学习空间独具特色,以“诘问”为核心理念,运用数字孪生技术构建了一个集探究性、跨学科于一体的新型学习环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上海市虹口区第二中心小学特别的篆刻课堂

据了解,“孪生课堂”采用灵活多变的空间设计,可根据不同教学场景快速调整布局。这个智能化学习空间配备了八台小组合作终端、智能教学机、纳米希沃等先进教学设备,还配有多功能实木桌椅,充分满足小组讨论和项目合作需求。整个空间既充满科技感又不失温馨,通过高度智能化的环境配置,为师生打造了一个既高效又舒适的学习场域。

来看看“孪生课堂”在语文课上的妙用:以《松鼠》这篇课文为例,老师巧妙运用“孪生课堂”的“诘问”功能,为学生打开了个性化学习的新天地。课堂上,学生随时可以向智能系统抛出问题,系统会根据每个学生的理解程度给出恰到好处的回应。

一个平板、一个智能体、一个好问题,让探究式学习随时可以进行。上海市虹口区曲阳第四小学在人工智能教育领域实现了从数字化转型构想到教育创新实践的跨越。

学校围绕三个核心维度展开深度实践:一方面将人工智能作为思维工具融入课堂,运用智能导图生成、人机互动等技术激发学生探究意识,打造“智学魔方”学习中心推动教学革新;另一方面构建“数智大脑”系统,通过多模态数据可视化呈现学生素养发展轨迹,为个性化教育提供数据支撑。

在育人方式转型方面,学校创新性通过“墙洞实验”等场景重构,让人工智能发挥“智能学伴”作用。这种创新实践不仅营造了心理安全的学习环境,更建立了平等共生的师生关系,实现了从知识传授到思维启迪、从统一教学到个性支持、从传统场景到开放生态的教育范式转型。


“墙洞实验”:学生与智能体“钱学森”互动讨论、学习航天知识

上海市江湾初级中学积极探索AI赋能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构建了“认知迭代-智能辅助-动态优化”的螺旋上升发展机制。学校从课标研读和理论解读入手,通过开发设计模板、实践应用模板、典型案例分析等环节,系统推进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设计与实施。

在此过程中,创新采用“专家沉浸式指导+智能体赋能”的双轨模式,为新课程方案的有效落地提供专业保障。

借助智能体与专家的协同指导,学校实现了跨学科主题学习方案的全流程优化:从零基础设计方案的“从无到有”,到方案质量提升的“从有到优”,再到资源共享共创的“从优到共享”。这一创新实践实现了学科关联度的精准诊断和实施路径的可视化呈现,有力推动了学科实践与育人方式的深度变革。

给AI使用系上保险带

如何为学生成长建立一个积极向上的虚拟智能体环境?

陈寅认为,当前智能体在知识准确性和伦理规范等方面仍需持续完善。因此,14岁以下学生尤其需要在教师的引导和监督下使用,同时要对智能体给出的回答保持科学审慎的态度,避免不加辨别地全盘接受。

《虹口区学校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暂行管理办法》于今年1月正式发布,该办法作为学校在校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基本规范,要求各校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细则。目前,曲阳四小等学校已根据该管理办法出台了校级规章制度,并进一步细化升级为班级公约。

陈寅表示,虹口区教育局将根据教育部最新发布的《中小学生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2025年版)》,广泛收集师生及家长的意见反馈,对现行管理办法进行修订完善。同时,还将通过技术手段升级HEADS平台功能,实现对学生不规范使用人工智能行为的有效识别和管控,确保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合理应用。

陈寅表示,虹口区将通过不断完善HEADS平台,确保每位虹口师生可以安全便捷地使用人工智能,落实“推进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的目标。


虹口区教育局副局长陈寅

图片由教育局提供
东方教育时报微信号:DFJYWX分享:请点击手机屏幕右上角

关注:请点文章主标题下“东方教育时报”

或查找搜索公众账号

=== 从教育的视角看社会 | 从社会的视角看教育 ===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AI教育 局长说|虹口区教育局副局长陈寅:与智能体同行,让师生“AI力”持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