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王军教授:中新专家共话肿瘤治疗,四药联合方案崭露头角,贝莫苏拜单抗联合方案开辟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治疗之新途
作者:微信文章前言
在当前全球肿瘤发病率不断攀升的背景下,肿瘤治疗成为医学界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此次“一带一路”中外肿瘤学术研讨会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中国与新加坡在肿瘤学领域均具备前沿研究成果和丰富的临床经验,通过高水平的学术平台深入交流与合作,共同探讨肿瘤治疗的新进展、新方法,为肿瘤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ONCO前沿】特邀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王军教授与大家分享ETER701研究中贝莫苏拜单抗联合安罗替尼及化疗(四药联合方案)用于广泛期小细胞肺癌的前景,贝莫苏拜单抗联合安罗替尼方案的潜在价值,及本次研讨会的交流成果。
专家简介
王军 教授
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河北省省管优秀专家
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放疗科主任
河北省医学会放射肿瘤学分会主委
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学分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学分会食管癌学组组长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放射治疗专委会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整合肿瘤心脏病学分会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放射防护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小细胞肺癌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肿瘤放射治疗专家委员会常委
中国研究型医院放射生物与多模态诊疗专委会副主委
问题一:目前,小细胞肺癌(SCLC)免疫治疗有哪些最新进展?ETER701研究中,贝莫苏拜单抗联合安罗替尼及化疗(四药联合方案)的mOS达19.3个月,显著优于传统化免方案。这一方案用于SCLC,展现出了哪些显著优势?其应用前景如何,在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方面有哪些潜力?
近年来,免疫治疗在小细胞肺癌(SCLC)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进展。在局限期小细胞肺癌(SCLC)免疫治疗中,同步放化疗(cCRT)后度伐利尤单抗维持的ADRIATIC试验结果取得了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的双阳性,改变了数十年来局限期SCLC的治疗格局,使同步放化疗后免疫巩固治疗成为局限期SCLC治疗的新标准1。未来的工作需进一步优化联合策略、照射范围、降低治疗相关的毒性问题等精准治疗模式。
在广泛期SCLC免疫治疗中,IMpower133和CASPIAN研究的成功探索使得免疫联合化疗成为广泛期SCLC的标准治疗方案1。但免疫联合化疗OS和PFS获益的提升有限2-7,其中 mOS仅提高2-4个月,mPFS仅提高0.2-1.4个月,与化疗组相比虽然实现获益,但远未满足临床需求,一线的联合治疗方案仍期待更多突破。
最新的ETER701研究评估了免疫联合化疗的基础上增加多靶点抗血管生成药物这种新的治疗模式(四药联合:贝莫苏拜单抗+安罗替尼+化疗)在ES-SCLC一线治疗中的有效性,这种治疗模式刷新了广泛期SCLC一线治疗的现有生存数据,中位OS长达19.3个月,显著延长OS达7.4个月,死亡风险降低39%,p=0.0002;中位PFS达6.9个月,显著延长达2.7个月,疾病进展/死亡风险降低68%,p<0.0001,为患者带来了显著生存获益。在安全性方面,贝莫苏拜单抗+安罗替尼+化疗耐受性良好,相比化疗组≥3级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RAE)发生率相似,分别为93.1% vs 87%。贝莫苏拜单抗+安罗替尼+化疗组安全性与化疗组一致,最常观察到的AE为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等8,9。该方案是免疫+多靶点抗血管生成药物+化疗的新治疗模式在广泛期SCLC的首次成功,为广泛期SCLC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策略。目前,该方案突破了现有免疫一线治疗研究中OS的获益,有潜力进一步提高患者的长期生存率,已获得《CSCO小细胞肺癌诊疗指南(2025)》、《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专家共识(2025版)》的推荐,成为广泛期SCLC患者一线优选治疗方案10,11,期待未来纳入国际指南,成为全球SCLC治疗新标准。
希望在临床应用过程当中,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耐受性,进行合理的剂量调整和支持治疗,有效管理不良反应,减少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问题二:贝莫苏拜单抗联合安罗替尼的协同增效机制是什么?这种联合用药方案在未来可能有哪些应用前景?
安罗替尼通过多种机制全面改善肿瘤微环境。它能够促进血管正常化,基础研究显示可提高药物递送效率,打破阻碍药物和免疫细胞进入肿瘤组织的“生物屏障”,减少药物(如PD-L1抑制剂)在递送过程中的消耗。基础研究已证实,安罗替尼可促进贝莫苏拜单抗在肿瘤组织中的递送,发挥协同增效的作用。同时,安罗替尼还能改善肿瘤细胞的代谢和细胞外基质硬化,抑制肿瘤生长,增强放疗的敏感性。它还可以调节肿瘤免疫微环境,增强免疫细胞的浸润,优化抗肿瘤与促肿瘤免疫细胞的比例,并调节细胞因子水平,从而与免疫治疗药物协同增效12-26。调控血管基质重编程、肿瘤细胞重编程和肿瘤免疫微环境重编程这三种机制,使安罗替尼在单药治疗中展现出良好的抗肿瘤效果,更为安罗替尼联合治疗(如与免疫治疗联合)提供了更坚实的机制基础。
贝莫苏拜单抗联合安罗替尼方案在未来具有较为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该联合疗法已在肺癌、妇科肿瘤、肾细胞癌、消化系统肿瘤、软组织肉瘤等多个肿瘤领域显示出良好的抗肿瘤活性与临床获益,且已有多个适应症获批8,9,27-33。随着研究的深入和临床数据的不断积累,对于部分当前治疗效果欠佳或缺乏有效治疗手段的癌症,可以考虑这一联合方案的应用和探索。例如,在针对晚期食管癌、胰腺癌等癌症的临床试验中,贝莫苏拜单抗联合安罗替尼再联合化疗的治疗模式已展现出协同增效作用。在重视个体化治疗的当下,未来研究可着重探索与贝莫苏拜单抗联合安罗替尼方案优势人群,以更好的实施更具针对性的精准治疗,也期待有更多类似的联合治疗方案得到开发与验证。
总体而言,贝莫苏拜单抗联合安罗替尼这一联合方案,将会成为中国生物制药布局免疫联合抗血管生成治疗的重要赛道。未来,随着更多适应症的获批和临床研究的深入,该联合方案有望在更多肿瘤类型中发挥重要作用,进一步改善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问题三:基于本次研讨会的交流与合作成果,您认为未来中外肿瘤学术界可以在哪些具体领域或项目上开展更深入的合作?
新加坡国立癌症中心(National Cancer Centre Singapore, NCCS)是新加坡领先的国家级和区域性三级癌症治疗中心,通过本次研讨会,我们了解到该医院一站式住院诊疗模式为患者提供了高质量和全方位的癌症治疗服务;此外,医院专门为癌症患者提供了全面的多学科医疗团队,包括心理咨询、营养指导、康复护理的综合治疗模式;Goh Cheng Liang质子治疗中心包含4间旋转机架治疗室和1间固定束治疗室,治疗室同步配置室内成像系统,以准确定位患者实现精确的束流递送。临床医生和科学家合作活跃,同时开展了很多临床和转化研究,如病理科JOE YEONG医生在免疫病理 、肿瘤免疫治疗AI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展现出临床医生-病理科医生的深度融合、协作和技术创新。未来我们可以在人工智能介入的精准医学、质子治疗、病理诊断以及交叉学科等方面进行更广度和深度的交流。
参考文献
1.周晴,王孟昭.国际呼吸杂志,2025,45(2):105-113.
2.Horn L,et al.2018;379(23):2220-2229.
3.Paz-Ares L,et al.Lancet.2019;394(10212):1929-1939.
4.Wang J,et al.Lancet Oncol.2022;23(6):739-747.
5.Cheng Y,et al.JAMA. 2022;328(12):1223-1232.
6.Cheng Y, et al. Presented at WCLC 2023. September 9-12, 2023. Abstract OA01.06.
7.Cheng Y, et al. Presented at ESMO Congress 2023. Oct. 20-24, 2023. Madrid, Spain. Abstract LBA93.
8.Ying Cheng, et al. 2023 WCLC OA01.03;2.Ying Cheng, et al. 2024 ELCC 196MO
9.Cheng Y, et al.Benmelstobart, anlotinib and chemotherapy in extensive-stage small-cell lung cancer: a randomized phase 3 trial. Nat Med. 2024 Oct;30(10):2967-2976.
10.2025 CSCO SCLC诊疗指南
11.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小细胞肺癌专家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多学科诊疗专业委员会. 中华肿瘤杂志,2025,47(01):65-75.
12.Su Y, et al. Clin Cancer Res. 2022 Feb 15;28(4):793-809.
13.Han X, et al. J Pharma Analy, doi.org/10.1016/ j.jpha.2024.100984
14.Liang L, et al. J Exp Clin Cancer Res. 2019 Feb 12;38(1):71.
15.Song F, et al. Cell Death Dis. 2020 Jul 24;11(7):573.
16.Ji Y, et al. Molecules. 2022 Dec 14;27(24):8873.
17.Zhu Y, et al. J Clin Med. 2022 Dec 25;12(1):162.
18.Fang F, et al. Oncol Lett. 2022 Feb;23(2):46.
19.Wang G, et al. Int J Cancer. 2019 Aug 15;145(4):979-993.
20.Lu Y, et al. Anal Cell Pathol (Amst). 2021 Dec 8;2021:5228713.
21.Ruan X, et al. Endocr Relat Cancer. 2019 Jan 1;26(1):153-164.
22.Gao Q, et al. Front Oncol. 2021 Mar 12:11:628895.
23.Liu S,et al. Cell Death Dis. 2020 May 4;11(5):309.
24.Li J, et al. Exp Cell Res. 2022 Aug 1;417(1):113197.
25.Yuan M, et al. Oxid Med Cell Longev. 2022 Feb 1;2022:5479491.
26.Yuan M, et al. Front Oncol. 2021 Oct 7:11:683502.
27.贝莫苏拜单抗说明书
28.Meiqi Shi, et al. 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 (2024) 9:283.
29.Han B, et al. 2021 ESMO-IO, LBA4.
30.Han B, et al. 2023 AACR, CT200.
31.Xinan Sheng. 2024 ESMO abstract LBA76
32.2022 ASCO Abstract e16184
33.Hepatology. 2023 Jan 1;77(1):65-76.
责任编辑丨安歌
版权声明:本平台旨在帮助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更好地了解相关疾病领域最新进展。本平台对发布的资讯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仅为提供更多信息。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为了解资讯使用,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资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合作联系邮箱:ONCO@edoctor.work。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