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免费 发表于 2025-5-16 21:41

AI医疗破局,IVD企业准备好了吗?

作者:微信文章

点击上方名片关注IVD快讯

声明:本文为IVD快讯原创,24小时后先留言申请后方可转载,并需完整标注来源和作者,否则严究!



在刚刚发布的《未来健康指数》中,飞利浦揭开了一个令人警醒的现象:医生在用AI提效,患者却在质疑AI是否可信。

在这项覆盖16个国家、超过1.6万名患者和近2000位医疗专业人士的全球调研中,63%的医生表示看好AI改善诊疗质量,而只有48%的患者表示愿意接受AI辅助诊断。对于45岁以上的群体,这一比例甚至跌至三分之一。

技术不断向前,但人心却难以追上脚步。而这场“信任差”,正在成为AI医疗落地路上的真正门槛,尤其是对以“科学客观”为基底的IVD行业而言。

诊断更快了,但谁来解释?

医生普遍认可AI对工作效率的提升价值。大多数受访医生认为,它能大幅减轻文书负担,腾出更多时间与病人交流。

但当AI的作用从“工具”上升为“建议者”,问题就来了:如果AI判断出错,责任谁来承担?

而对患者来说,更直接的问题是“我为什么要信?”

即便一项AI产品通过了监管审批,真正能打消顾虑的,往往不是官方认证,而是医生的一句推荐,或者“永远有人在看”的承诺。

飞利浦的这份报告显示,信任的建立,不靠技术领先,而靠理解与感受。

IVD行业别只问“能不能做”,更要想“别人信不信”

在AI技术快速进入体外诊断的当下,有三个问题值得所有企业重新思考。

第一,结果之外,过程能不能说清?

检测结果再准确,如果医生难以追溯来源、患者难以理解判断逻辑,结论就难以被真正接纳。

临床不是机器之间的数据传递,更是一种关于“可靠性”的人际对话。

第二,报告之外,谁来负责解释?

越来越多的AI诊断工具,生成的是结构化输出。但真正打动人心的,是“有温度的讲解”。

医生是否愿意代言,患者是否愿意倾听,不是产品附加功能,而是使用的前提。

第三,技术之外,有没有被看见的尊重?

技术越先进,越要低调入场。任何替代人判断的系统,如果不能给出让人理解的依据、留出人为判断的余地,最终只会让使用者产生防备。

归根结底,AI赋能的IVD,不只是一次技术革新,更是一场关于“理解与信任”的重构工程。

谁能把复杂的判断过程讲得清楚、讲得真诚,谁就更有可能在这场新旧交替中赢得医生的支持与患者的信任。

而这,也正是中国IVD企业在下一阶段突围中,必须直面的现实考题。

中国IVD的机会,藏在信任重建里

过去几年,中国IVD行业在AI路径上已完成从“概念”到“落地”的第一阶段。从图像识别到自动化诊断平台,不少企业都交出了不错的成绩单。

但要让技术真正融入临床、走进市场,还需要补上的,是人与人之间的连接能力。

不是解释算法,而是让医生说得出口;不是包装结果,而是让患者听得进去;不是证明我能做,而是让对方相信你在为他考虑。

这个连接不靠喊口号,而靠每一项产品设计的细节——医生的操作体验,患者的理解感受,报告呈现方式,语义上的温度。

技术领先不等于市场领先,信任才是最后的入口

这份报告没有谈论AI的技术突破,而是提醒我们:技术的意义,不是跑得多快,而是能不能被跟上。

对于IVD行业来说,这是一份现实又温和的提醒:真正改变行业的,不一定是算法的精度,而是解释的诚意。

因为只有被理解,才有被使用的可能;只有被信任,才有真正进入医疗决策体系的资格。

IVD快讯特成立IVD企业高管交流群,交流IVD行业热点,赶快扫码进群吧!若二维码失效,请扫描文末二维码,添加小编个人微信,小编将邀请您进群。



编辑:锐志审校:小实

声明:素材来源官方媒体/网络新闻。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AI医疗破局,IVD企业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