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时代防谍指南 —— 科研数据安全防护实战
作者:微信文章当下,AI 发展迅猛,给科研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让科研数据安全面临严峻挑战。身为电子科技大学的研究生,我们积累的科研数据至关重要,关乎科研项目成败与国家相关领域安全。因此掌握 AI 时代防谍技巧,守护科研数据安全迫在眉睫。
!
风险隐患1:网络攻击窃密威胁升级
ChatGPT这类大语言模型降低了网络攻击门槛,技术背景稍弱的不法分子也能借此编写恶意代码攻击。他们还利用 AI 强化恶意软件,针对科研网络编写特定攻击程序,隐蔽性和破坏性都比较强。
!
风险隐患2:间谍窃密手段更加隐蔽
AI 能够依据社交平台、电商记录、运动轨迹等数据,对人进行精准画像和特征分析,实施诱骗窃密。部分社交平台上有大量 AI 生成头像和资料的账号,通过分析目标兴趣爱好和社交圈骗取信任,进而获取科研机密。
!
风险隐患3:不当使用AI工具的泄密风险
科研时若不当使用 AI 大模型,比如撰写报告、整理实验数据,很可能导致关键数据泄露。实验方法、未公开成果一旦泄露,不仅会使得努力成果荡然无存,还有可能被竞争对手利用。
!
风险隐患4:个人信息泄露引发连锁反应
部分 AI 公司不择手段,未经授权抓取个人信息。这些看似普通的个人信息,极有可能成为间谍获取科研情报的突破口,从而危及国家安全和重要利益。
科研数据安全防护实战策略
01 提升个人网络安全素养●●
多关注 AI 窃密动态和案例,增强风险敏感度。积极参加学校或科研机构组织的网络安全培训,学习网络安全知识,掌握基本防护技能。
02 强化个人信息保护意识●●
认真学习保密法、网络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了解个人信息保护的重要性和法律边界。生活中谨慎对待软件授权请求,不随意给不必要的权限,不在不可信平台填敏感信息。
03 规范AI工具在科研中的使用●●
使用 AI 工具前,了解其安全性能和隐私政策,选安全可靠的工具。不确定是否适用于科研场景时,及时咨询导师或专业技术人员。使用时不输入科研机密数据,用完及时清除临时数据。
04 谨慎对待信息公开与数据分享●●
在社交媒体、学术论坛等平台发布内容前要三思,不随意透露科研项目细节、实验数据和研究方向等敏感信息。若要分享科研成果,选正规、安全且审核严格的学术平台,并对敏感信息脱敏处理。
AI 时代机遇与挑战并存。
科研数据安全是我们科研路上的重要防线,
关乎个人学业与国家利益。
让我们从自身做起,时刻提高防范意识,
切实做好防范工作,用实际行动守护科研数据安全,
为科研事业的蓬勃发展保驾护航!
来源: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微信公众号
信息网络安全
《信息网络安全》创刊于2001年,是由公安部主管,公安部第三研究所、中国计算机学会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内首批信息安全类期刊之一,于2015年成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17年成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2018年成为中文核心期刊,2022年入选CCF计算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
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CCF计算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
我们在不断努力和完善中,期待您的关注和支持!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