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新浪潮:为何仍是Web 2.0的舞台?
作者:微信文章清晨,设计师小张打开电脑,没有先启动沉重的设计软件,而是登录了一个网页版的AI绘画工具。输入几个关键词描述后,几秒钟内,屏幕上就呈现出数张风格各异、创意十足的图像,为她即将开始的设计项目提供了丰富的灵感。与此同时,在城市的另一端,一位内容创作者正使用在线文档工具内置的AI助手,快速生成文章大纲并润色语句,大大缩短了内容的产出周期。这些现在正发生在我们日常工作的片段,体现了如今人工智能如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各个领域,提升效率,激发创造力。
毫无疑问,AI的应用,似乎已成为驱动创新和增长的核心引擎。
然而,当我们审视这些带来便利的AI工具时,会发现一个有趣的共同点:无论是网页版的AI绘画工具,还是集成在在线文档里的AI助手,它们几乎都运行在我们早已熟悉的主流载体——中心化的网站和移动应用程序(App)之上。随着AI技术以近乎席卷性的普及,特别是低代码/无代码平台的兴起,我们见证了AI驱动的应用程序和个性化网站呈现出井喷式增长。但用户与AI互动的方式,其底层的逻辑和体验模式,并未从根本上脱离过去十几年互联网发展所形成的Web 2.0格局。AI的融入,更像是对现有Web 2.0生态的一次“超级赋能”,而非创造出全新的网络形态。
这种现象不禁让人联想到几年前的“互联网+”浪潮。彼时,目标是将互联网技术与各行各业融合,以提升效率、优化模式。
如今,“AI+”似乎在沿着相似的路径演进。人们期待用AI将现有的一切“重做一遍”:让可复用性强的编程工作更自动化,让依赖经验分析的白领工作更高效精准,让营销推广对用户画像和内容推送达到前所未有的契合度。许多AI能力正是通过API等形式被整合进现有Web 2.0平台的技术栈中,例如电商平台的智能客服、文档工具的写作建议、搜索引擎的智能摘要等,都是在原有服务基础上增加AI功能。
同时,其商业模式,如按月订阅获取高级功能(SaaS模式)、按调用次数付费(API经济),也完全是Web 2.0时代成熟的商业逻辑。如果AI当前的核心价值主要体现在优化、增强和自动化现有流程,那么它自然会优先选择最成熟、用户基础最广、商业模式最清晰的Web 2.0平台作为落脚点。这或许解释了,为何当前的AI新时代,其主流的应用和商业探索,很大程度上仍是对Web 2.0形态的延续与升级。
那么,既然我们正处在这样一个AI增强下的Web 2.0时代,一个核心问题便随之而来:在这片熟悉的土壤上,在AI能力普及、开发门槛降低的背景下,当AI为网站和App开发门槛被不断降低,并井喷式的爆发,甚至野蛮性增长,软件开发的壁垒已经荡然无存的时候。
当下的问题是,现在我们应该如何利用这份智能,去创造真正新颖的用户体验?还是能够挖掘出全新的交互模式、服务形态,独特的、更贴近用户本质需求的Web 2.0应用,甚至是商业价值,以借助AI的背景下脱颖而出?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