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发表于 2025-4-29 18:53

AI赋能教育,创新引领未来——大溪二中举办“AI教学实践与探索”研讨会

作者:微信文章
















AI赋能教育

创新引领未来

AI教学实践与探索







为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我校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探索AI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我校于4月28日下午在录播教室举办了一场以“AI赋能教育,创新引领未来——AI教学实践与探索”为主题的人工智能教学研讨会。

本次研讨会,学校高度重视,专门邀请了温岭教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吴存华和椒江教育发展中心培训处副主任邱莉亚莅临指导。由教务教科处组织,杨平荣书记和郭加波副校长带领行政团队,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学校青年教师一起参与学习,并邀请大溪中学"青禾"啃读书坊成员过来一起交流学习。



专家指导 精准领航





首先,吴存华副院长发表了《尝试用AIGC支持深度备课》的讲话。他在研讨会上指出:我们每一位教师不仅要攀登教师专业发展之山,更要攀登教师专业发展群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遇到许许多多问题,关键是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实现业务能力的提高。而AIGC文本生成的方式为我们打开了新思路,提供了更便捷的服务。吴副院长认为人工智能的各种技巧是“术”,教师的内在素养发展是“道”,我们应做到学做结合、知行合一、术道相融。







专家讲座 技术引领





接着,邱莉亚副主任作了《AI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的讲座。邱副主任别开生面地用“通义”app技术录下了吴副院长的讲话。这项技术不仅还原吴副院长的精彩发言,还对发言进行了整理、提炼和升华。由此掀开AI技术的功能的冰山一角。邱副主任指出: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2025年3月28日教育部召开的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部署会上提出: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教育教学主要素、全过程。随后,邱副主任实地操作多项人工智能app的使用。她认为AI在课堂中的应用应该遵循“聚焦教学用途—学科融合技术—恰当嵌入技术—开始小步尝试——参与专业协作”的规律循序渐进地推进。







AI教学分享 校际交流



最后,由大溪中学“青禾”啃读坊成员吴弦禧老师、大溪二中“溪润”啃读坊成员王晓晓老师和张煜老师分享AI教学经验。





吴弦禧老师



AI带来的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打破了时空限制,将抽象的知识变得直观生动。AI能够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精准定位知识薄弱点,推送个性化学习内容与练习。AI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与学生互动,解答疑问,充当“智能助教“,满足学生随时获取学习支持的需求。AI的使用在教学中有极大的优势,同时也存在危机和挑战。我们应合理使用AI技术,坚持"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我们教师更需提升数字素养,探索“人机共育”模式。





王晓晓老师



王晓晓老师围绕“当 AI 走进课堂:如何用生成式 AI 打造‘高效’智能课件”发表自己的观点。在教育信息化浪潮中,AI 正为教学带来新变革,巧用生成式 AI 工具,能显著提升课件制作的效率与质量。王晓晓老师就 DeepSeek和Kimi的优缺点进行分析。 要做到扬长避短,DeepSeek + Kimi才能实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张煜老师



张老师直面当下人工智能用于教学的困境:当AI成为“答案生成器”,教育面临什么挑战?人工智能的运用与推广可能会削弱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用人工智能完成作业的诱惑将使教学工作变得更加困难。AI时代的教师要想破局就必须进行角色重构:从“知识传递者”到“学习生态设计师”。张老师对AI赋能的语文课堂进行了三重探索: 激趣——让枯燥知识“活”起来;拓思——打破固化思维的天花板;共情——与文本人物深度对话。最后张老师思考AI的边界与教育的本质。她认为AI的终极角色,应是让教育回归本质——点燃好奇心,培养完整的人,而非培养“适应算法的人”。技术只是路径,人才是目的。

— END —

教育创新永无止境,AI赋能方兴未艾。让我们带着研讨会的丰硕成果回到教学一线,将智能技术转化为因材施教的魔法,让算法数据成为读懂学生的眼睛。期待在不久的将来,见证更多教师成为"智能教育领航员",见证每间教室都能绽放"人机协同"的创新之花。

编辑:施璐婷

排版:朱静瑶

审核:校长室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AI赋能教育,创新引领未来——大溪二中举办“AI教学实践与探索”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