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赋能科学实验写作课:让探究与表达同频共振 —— 三年级下册单元习作指导《我做了一项小实验》
作者:微信文章上完把 AI 融入课堂教学的《两小儿辩日》公开课后,我痴迷上了这种教学方式,每天看"AI新生活教育"上的小视频,不断提高自己对AI赋能教学的认知。花了四天时间捣鼓出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习作课 ——《我做了一项小实验》。下面是我在设计这节课中的一些思考。
一、创设情景:用科学偶像点燃探究热情
备课时我就琢磨,三年级孩子写 “实验作文”,最犯难的是啥?是记不住实验步骤,还是讲不清科学原理?思来想去,我觉得先得让他们觉得 “做实验特别好玩” 才是关键。
于是,我设计请来 “爱因斯坦” 当课堂主持人。一上课,“爱因斯坦” 就抛出 “小小科学家评选” 的任务。当虚拟影像里的爱因斯坦那富有磁性的声音响起时,想必孩子们定会被深深吸引。把科学偶像和写作任务结合起来,能让原本抽象的科学原理一下子变得生动有趣起来,也为后面孩子们记录实验埋下兴趣的种子。
二、AI 的 “即时导师” 角色:从现象到原理的思维飞跃
以前上这个实验写作课,孩子们常常因为知识储备不够,弄不明白实验现象背后的原理。就好比在 “海底火山” 实验里,孩子们看到杯子里的液体翻滚,气泡直往上冒,就会疑惑:“为啥小苏打和醋混在一起,会这样呢?”
这节课,我计划借助爱因斯坦 AI 智能体,马上给孩子们解答:“小苏打,也就是碳酸氢钠,和白醋里的醋酸发生了化学反应,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这些气体往上冲,推着液体动起来,就出现像火山喷发一样的现象啦。”
我期待AI 的加入,能让孩子们探索实验原理更高效,还能培养他们 “发现问题 — 主动提问 — 寻找答案” 的科学思维。通过 “观察现象→提出疑问→AI 解答→原理迁移” 的模式,让实验写作不再只是简单记录过程,而是深入到科学思维的表达。
三、双线准备:实验与写作共同成长
在教学设计里,我打算让学生提前做完实验,并且填写好记录表。这一步既是科学探究的开始,也为写作积累了素材。课堂上,我会和学生一起做 “海底火山” 实验。一边引导他们操作、观察,一边让他们记录实验情况。
以前教这个内容时,我在课堂上做过 “鸡蛋浮起来” 和 “纸屑跳舞” 的实验。但从观察效果和趣味性来看,都比不上 “海底火山” 这个小实验。“海底火山” 喷发时的视觉冲击,颜色的明显变化,还有处理意外情况的空间,都给写作提供了好多丰富的素材。所以这次重新设计教学,我果断将课堂实验确定为 “海底火山”。我相信,这一选择能让孩子们观察得更专注,记录得更生动。
四、借助课文范例和记录表搭建写作思路
到了写作指导环节,我以《蜜蜂》这篇课文为例,带着学生梳理 “目的 — 过程 — 结果” 的写作逻辑。一步步引导他们把 “倒入小苏打 — 滴加色素 — 混合液体” 这些步骤,和对应的现象、心情记录下来,填写在根据教材记录表修改后的实验记录表上。
我认为这个记录表就像写作的 “脚手架”,帮孩子们把零散的观察整理成有条理的文字,实现了科学逻辑和语言逻辑的融合。比如说,有学生写 “倒入小苏打时,我的手都紧张得发抖了”,既写了动作,又传达出紧张的心情,让实验作文既有科学性,又有故事性。
五、细节描写和情感共鸣:让实验作文 “鲜活” 起来
我觉得写实验作文,光写清楚过程还不够,得写具体,写出趣味。所以,这堂课的教学重点放在 “加入语言、动作、心情描写” 和 “设置意外情况” 的写作训练上。
我给孩子们准备 “词语加油站”,助力他们学习使用更具体的词汇描写实验时的心理变化,像 “气泡半天没冒出来,我的手心都出汗了”“火山喷发那一刻,教室里全是 ‘哇 ——’ 的惊叹声”等。通过把科学观察和文学表达结合起来训练,让作文既有科学记录的严谨,又充满孩子的天真趣味。
在这堂 AI 赋能的写作课上,爱因斯坦 AI 不只是传授知识,更像是一把火,点燃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它让实验不再是按部就班地操作,而是充满惊喜的探索之旅;让写作不再是干巴巴地堆砌文字,而是思维的精彩呈现。未来,我盼着继续和 AI 合作,在语文和科学交叉的地方,给孩子们搭建更多探索和表达的桥梁。
(以下是教学课件的视频展示)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