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邮报: 贸易战 - 中国明显是赢家
美中同意重启贸易谈判,美国总统特朗普同意放宽对华为制裁禁令,《华盛顿邮报》指出,中国与华为赢得这场战役,华府对中鹰派及民主党是输家。而特朗普是输是赢还在未定之天。《华邮》指出,中国在这场会谈中得到几乎想要的所有东西。尽管目前评估脆弱的贸易休兵仍为时过早,但仍盘点了这场战役的赢家与输家。
报导指出,中国是这场战役的赢家无庸置疑,特朗普同意不会对剩余的3000亿美元中国进口商品加征关税,还同意放宽对华为的部分限制。作为交换,中国同意恢复进口美国农产品,但这是中国一直想要的,何况中国将购买多少美国农产品仍不清楚。
特朗普同意放宽对华为的限制,对华为来说是一大胜利。因为特朗普推翻幕僚、甚至是共和党参议员的意见,这也意味特朗普愿意让华为成为贸易谈判的一部分。
《华邮》分析,美国零售商、消费者与华尔街也是这次会谈的赢家。没有进一步的关税加征意味着零售商的进口成本不会增加,消费品价格也不会随之上扬,华尔街投资人也期待这个结果。
至于最大输家,无疑是特朗普政府与国会的对中鹰派。许多担忧中国影响力日益扩大,对美国经济与国家安全带来挑战的政府官员很难满意这样的结果
资本是逐利的,这事任何意识形态都拦不住的。因为中国强大的市场需求就在这里摆着呢,美国封锁中国高科技,中国就必然产生巨量的自我开发科技的需求。有需求就有利润,资本面对利润是不会讲什么意识形态的。如果美国当机立断,封锁与中国的一切科技往来,还有可能起到打击中国的产业和市场的目的。像现在这么扭扭捏捏的打草惊蛇的方式,只会更有利于中国的产业升级。 rox 发表于 2019-7-3 12:21
商人当政治家硬伤就在这, 目光短浅, 极端利己主义, 以为就能再次伟大, 你败坏了国家形象, 全世界都厌 ...
买不买东西是其次啊
那个科技25%才牛逼,以后傻子才用美国科技超过25%,要不随时被人拿来当枪使。
这会导致科技产业的投资急剧减少,科技产业要大举离开美国,那才是农民那几个大豆赔不回来的损失。 要么支持华邮高级黑,要么支持贸易战!反正不被人家打,你就赢了。 s2j 发表于 2019-7-2 08:15
要么支持华邮高级黑,要么支持贸易战!反正不被人家打,你就赢了。
我都支持啊,贸易战继续打啊!来啊!
都说了会赢的,不打是傻逼啊。
不是说你啊,川普都跑了,怎么还有好多傻逼挺贸易战啊?不知道跟上大部队,也要知道给川大爷一个台阶下啊。 本帖最后由 rox 于 2019-7-3 13:43 编辑
商人当政治家硬伤就在这, 目光短浅, 极端利己主义, 以为就能再次伟大, 你败坏了国家形象, 全世界都厌恶, 你挣谁的钱去?
别的不说, 我讨厌你这流氓国家, 我他么就不买你的东西, 你不是说想增加对中国出口吗? 中国人厌恶你这个国家, 有钱也不买你东西, 谁进口美国货谁自己家里吃去。
还他么自比明灯 在哪 shine, 让人家 follow, follow 你个头
德国二战后为什么能发大财? 人家那国家形象那一跪,全世界就接受你了, 有钱就买你的东西。
国家的形象是商业的最好的广告, 这个靠加税,靠威胁建立不起来, 只能摧毁国家形象, 一旦国家形象毁了, 每个个人都可以对你产品实施制裁, 我几不几把买你的你能怎地。
现在觉得听的就烦了,中国最终是大赢家,没有华为干不了的:daxiao:不 本帖最后由 溜溜球 于 2019-7-6 14:40 编辑
rox 发表于 2019-7-3 13:21
商人当政治家硬伤就在这, 目光短浅, 极端利己主义, 以为就能再次伟大, 你败坏了国家形象, 全世界都厌 ...
不知道不要乱说!
Helmut Schmidt的那一跪是1970年12月7日!
https://youtu.be/QTHft_6HjpA
德国战后的发展不是1970年才开始的!
而是二战后美国援助欧洲的马歇尔计划(正式启动是1948年4月)等于给西德经济打了一剂强心针,让德国活了过来。
https://baike.baidu.com/item/马歇尔计划
马歇尔计划性输血,是德国可以进行规划性和大规模战后重建的基本要素。要知道,德国在45年是彻底被打成白痴了,工业体系全毁。发动战争所造成的国际债务,货币体系崩溃。这种境遇下,如果给德国人单干,神都恢复不起来。而马歇尔计划的援助,不仅仅是对于德国的物资援助,财政借款,还有工业基础材料等等外贸的让利,以及用强大的战后美元信誉给德国的债务陪绑。并且通过“援欧”时期的统一协议,把整个欧洲重建统一起来。
2,社会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基础保障。这本质也是马歇尔计划在德国援助中,计划输出的一种“秩序”,而德国在这个秩序基础上,开始进行复苏。二战结束后建立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重点在于确保市场的自由竞争以及市场的有序发展,而国家也作为参与者加入其中,也就是说在市场经济框架之内发展经济。而正好马歇尔计划所引起的,欧洲趋于“统一重建”所产生的庞大市场容量,以及美元资本对于德国在外部的陪绑,此时建立社会市场经济,正好内外无缝连接,产生极大的发展动力。
两个基本保障:
1,人才储备和教育体制重建。
重新建立起技术培养为主的职业教育和技术研发为主的综合教育,加大教育投入,以“需求”导向,进行人才选拔和人才培养。
2,科技政策的倾斜,极度扩大财政支出中的科技产业投入。政府主导产业化科技,鼓励工业企业和研究部门合作,高度市场化需求,政府用税收等政策进行配合(听起来耳熟不?我朝也是这么干的),后期转向大公司主导科技产业。
四项基本原则(对外):
战后德国的外交处境很尴尬,四处被仇视,必须改善这种困境。
1,对内肃清“纳粹元素”,摒弃绝大部分纳粹时代决策方式,在内政上否定纳粹历史,并主动严打纳粹残留。摆出一个“新德国”的姿态。
2,外交上,放低姿态,将自己定格为“罪人”,用“赎罪”的态度,对待周边国家,尤其是对于欧洲大陆上的小国,尽力弥补。
3,放弃战前所有的德国利益,这个政策一直延续到两德统一,把历史结点定格在“新的德国”,外交上转为保守,紧跟美国老大哥的步伐,听从老大哥安排,保证跟随但可置身事外。
4,积极解决“法德矛盾”,这是欧洲大陆上最需要解决的“大国矛盾”,法德关系缓和是德国无论经济还是地缘上都需求的东西。在这个基础上,以法德牵头,进行欧洲一体化的一些合作设想。在后期,想借此脱离“完全服从美国”的局面,有自己的话语权。
把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1,产业恢复:19世纪末,德国快速的工业成长,除了有爆发性的技术革命外,在具体措施上干了两件事情:山寨和仿冒英国产品做积累和规模化发展基础工业再图其他。。
战后的德国也干的这些事情,英美在50年代已经恢复到战前水平,已经开始对周边国家进行工业品输出了,那么德国最初进行欧洲大陆外贸的工业品,依然是仿照英法产品而来,通过工艺升级和成本控制,压低产品售价,对大陆市场进行竞争。这种仿冒在格申克龙的定义中就变成了后发优势。后发优势名义上是借助已有科技然后促进科技进步,本质上就是仿冒和抄袭已有的科技成果,然后形成产业群进而消化创新成自己的品牌
其次,规模化基础工业发展,尤其是政府牵头的几个工业区,进行规模化,质量化的基础工业品生产,不到十年就在欧洲大陆市场的基础工业品的品质上占了绝对的上风,而基础工业品的发展,和外贸的成功,也推进了德国工艺技术的改进。
2,产业升级:
在依靠基础工业品和产品的外贸,有了经济基础以后,开始谋划产业升级。
首先是,工艺技术的升级。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煤炭和钢铁制造业非常兴旺,到了60年代末企业就思考如何的发展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也就是“核心工艺”和“核心产品”,尤其是当时德国处以中小企业围绕基础工业为经济主导的环境下,这种产业升级很有性价比。例如钢铁大王克虏伯不再做钢铁的初级生产,而要做精细加工,其中无缝钢管非常厉害,后来没有哪个国家无缝钢管的质量是超过克虏伯的(当然他后来还是悲剧了,而后重组)。再有中小企业,每个企业至少有一项核心技术或产品。
其次是,应用技术的升级。联邦德国对科技的资助激增到所有公共开支的5%。在政府的巨额支持下,大量的应用技术研究机构开始繁荣,而工业界对于更高级产品的需求,也促进了工业部门在研究方面的参与。属于先由政府牵头,再有市场导向。
所以如果中国现在能够像战后西德那样成功通过贸易战的刺激实现经济转型的话,就能够再一次实现经济腾飞!关键是党现在是保自己的利益还是保人民的利益?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