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羊 发表于 2011-8-4 16:42

recharge,那和变压器原理是一样的

admirewhat 发表于 2011-8-5 14:17

其实无线传输对家用很不错的,尤其是家里各种电器都拖着尾巴很讨厌,每次出门旅行各种充电器电线都带一堆也非常讨厌。如果能有一种无线充电规范的话,每年省的金属线就价值不菲了吧。虽然palm的touch stone很有趣,但是还是充电距离太短了,记得看过palm的一个文档,他们现在致力发展室内无线充电技术,希望在墙上插一个充电器之后,全屋所有电器都能充电,看起来很美。不过效率是个大问题,不过我觉得频段应该不是大问题吧,避开微波等人体的吸收波段,即使频率高点能量高点问题也不大。只要不吸收能量,很难对人体造成什么伤害,不过以现在人命的金贵和担心程度,一个尽量彻底的研究和一辈子的反对是不可避免的。

不过有个问题想请教jiejiedog,这个cb到底是怎么通过无线能量传输规避呢?是不是说平时的高压系统是隔离的无源回路,通过无线方式把能量传递进去,然后需要短路的时候直接把能量源断掉?那么能量源是通过什么方式来断掉的呢?变化频率,有什么可靠的方式可以瞬间改变电流的频率,而且频率变得不多的话影响也不大啊?还是中间加阻挡,在高能量的波束中,需要什么样的阻隔才有效呢,而且貌似用电磁屏蔽的话并不会降低危险程度啊?或者什么其他方式?因为我觉得如果能量源还是按传统方式断掉的话,并没有规避掉放电弧的问题啊,只不过转移了而已。

THOMAS_F 发表于 2011-8-5 20:56

jiejiedog 发表于 2011-7-30 15:1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工业界讨论的无线能量传输,是cm到m的长度,不存在频段合法性的问题。插头?230V,380V?都是民用级别的, ...

等汽车充好电,司机也变烤全人了。:shutup:

无线能量传输在80年代至90年代中曾经是热门课题,当时流行的方案是采用微波方式传输,曾有成功的远距离传输试验,但效率太低,最终被放弃了。
要想高效的、定点的、以无线方式输送大功率,不是不可能,只是目前人类还没有好的解决方案。或许有一天能利用像机器猫的口袋一样的四维空间传输吧。

说和电机里空气间隙原理一样的,不能说错,敢想当然好,但完全是有点想当然的样子。空气间隙才多大,不要说扩大到1m,就是10cm,就从磁力线耦合变无线传输了,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adsfgh 发表于 2011-8-5 21:31

本帖最后由 adsfgh 于 2011-8-5 21:41 编辑

THOMAS_F 发表于 2011-8-5 20:5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等汽车充好电,司机也变烤全人了。

无线能量传输在80年代至90年代中曾经是热门课题,当时流行 ...
微波能量传输现在在射频识别技术上挺热的,不过重点还是在信息识别上.
无线能量靠磁场耦合的技术好像挺早以前就有了吧,不过距离是个问题,难点现在有技术上的突破了,请教了{:4_279:}

熊猫羊 发表于 2011-8-5 21:33

adsfgh 发表于 2011-8-5 21:3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微波传输现在在射频识别技术上挺热的,不过重点还是在信息识别上.
无线能量靠磁场耦合的技术好像挺早以前 ...

这里讨论的是能量传输,不是弱信号传输

adsfgh 发表于 2011-8-5 21:39

熊猫羊 发表于 2011-8-5 21:3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这里讨论的是能量传输,不是弱信号传输

这个我知道,呵呵,我是说依靠微波传输能量还是有挺多应用的.不过就是局限在小功率范围内

jiejiedog 发表于 2011-8-5 21:48

THOMAS_F 发表于 2011-8-5 20:5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等汽车充好电,司机也变烤全人了。

无线能量传输在80年代至90年代中曾经是热门课题,当时流行 ...

这位,发言之前最好了解一下这项技术的背景。如今热论的wireless power transferring,早不仅限于微波传输,而是基于电力电子器件及拓扑结构发展下衍生出的一种应用,电动汽车的wireless charging更不是什么天方夜谭的概念。昨天刚好收到call for paper的ieee信。参看加粗的红体。
从你所说的“磁力线耦合变成无线传输”,我觉得你不是这方面的专家。懂电磁理论的人看来,只是电磁场传播的边界条件不同,PCIM展会上,一个德国小公司都展出了1kW,10cm达到90%的无线传输效率,更不要说一些大公司研发的进展了。

最后说一句,既然是技术讨论,麻烦阅读一下前面的回帖,确认自己已经了解别人在说什么了,再发表你的高论。

CALL FOR PAPERS
The 2012 IEEE International Electrical Vehicle Conference (IEVC)
Technology, Engineering, Standards –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March 4-8, 2012
Greenville, South Carolina, USA
Sponsored by IEEE and CUICAR (Clemson University International Center of Automotive Research)
The first IEEE International Electric Vehicle Conference provides a unique cross-organizational platform to exchange information among thought leaders of the fast-growing electric mobility ecosystem and to discuss new trends in technology, engineering, standards and deployment aspects on a global scale. IEVC is a venue for electrical vehicle designers, component and infrastructure system developers, manufacturers, utility experts, corporate executives, technical analysts, researchers, educators, entrepreneurs, venture capitalists, legislators, regulators and standardization experts to share a joint interest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transportation industry via electrification.
IEEE International Electric Vehicle Conference (IEVC) organizers are seeking technical papers on the technology, standards and engineer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Of specific interest for this conference are papers related but not limited to the following areas:
 EV system architecture concepts for passenger, service and utility vehicles (BEV, PHEV, HEV, FCEV)
 Innovations in EV component design
 EV motor drives and controllers
 EV high voltage wiring
 Heating and cooling systems for EV’s
 Innovations in EV energy storage solutions (e.g. battery chemistry, ultra capacitor, fuel cell, 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
 EV systems modeling, simulation and testing
 AC and DC conductive charging, wireless charging, smart charging, fast charging
 Power grid and renewable energy resource interfacing for EV mass deployment
 Design for manufacturing for EV mass production
 EV fleet and infrastructure asset management
 Design for EV maintainability
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Communication services for the EV ecosystem
 Global standards development for EVs and their impact on EV deployment, R&D and manufacturing
 Trends in EV deployment, supply chain and manufacturing
 EV-related educational programs for engineers, legislators and the public
Accepted papers will be presented during the inaugural conference, March 4-8, 2012, at
the TD Convention Center in Greenville, S.C. They will also be published in conference proceedings and available through the IEEE Xplore digital library.
Paper registration, submission and publication: Submissions must describe original work not previously published or currently under review for publication in another conference or journal. All papers for 2012 IEEE IEVC must be submitted electronically via the EDAS system at:
http://edas.info/N11141
Further EDAS system information can be found at:
http://edas.info
Detailed paper submission guidelines and the IEEE format paper template is accessible on the conference web site at:
http://electricvehicle.ieee.org
IMPORTANT DATES
Extended Abstract Registration: 23:59 EST on October 15, 2011 Acceptance Notification: December 15, 2011
Full paper Submission Deadline: 23:59 EST on February 1, 2012
CONTACTS
Questions about paper technical focus: Mladen Kezunovic, Technical Program Chair, kezunov@ece.tamu.edu
Questions about Author’s instructions and EDAS submission: Le Xu, Publications chair, LXu@Quanta-Technology.com

jiejiedog 发表于 2011-8-5 22:33

admirewhat 发表于 2011-8-5 14:1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其实无线传输对家用很不错的,尤其是家里各种电器都拖着尾巴很讨厌,每次出门旅行各种充电器电线都带一堆也 ...

谢谢你的评论。
关于室内无线充电,我的理解如下
导线也好,铁芯也好,无论他们本身的电流,磁通多大,本身都是不传递任何能量的。他们的作用只是创造让场能量传输的边界条件。通常情况下,他们因为本身损耗小,还是值得保留。譬如电视,因为人不需要经常拔插头,所以实现无线传输的意义并不大。
只有当一个terminal经常需要拔插,并且存在可靠性的问题,无线传输优势才比较明显。

jiejiedog 发表于 2011-8-5 22:43

adsfgh 发表于 2011-8-5 21:3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微波能量传输现在在射频识别技术上挺热的,不过重点还是在信息识别上.
无线能量靠磁场耦合的技术好像挺早 ...



电力电子技术发展到今天,
有了低损高mu的磁芯,可以容忍较长距离气隙而端口处损耗不明显增加。
有了可靠的mosfet和IGBT,功率做大,频率做高,可靠性和寿命比起20年前已经是天差地别。
此外器件冷却技术也大大进步。
无线功率传输的总体功率和效率可以达到让工业界觉得attractive的程度,所以这两年迅速变火。

jiejiedog 发表于 2011-8-5 22:48

admirewhat 发表于 2011-8-5 14:1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其实无线传输对家用很不错的,尤其是家里各种电器都拖着尾巴很讨厌,每次出门旅行各种充电器电线都带一堆也 ...

对于第二个问题,说来话长,估计没有几百个字讲不清楚,如果很有兴趣,可以短信留电话联系。

熊猫羊 发表于 2011-8-6 00:38

jiejiedog 发表于 2011-8-5 22:3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谢谢你的评论。
关于室内无线充电,我的理解如下
导线也好,铁芯也好,无论他们本身的电流,磁通多大, ...

你学啥来着?

THOMAS_F 发表于 2011-8-6 13:42

jiejiedog 发表于 2011-8-5 21:4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这位,发言之前最好了解一下这项技术的背景。如今热论的wireless power transferring,早不仅限于微波传输 ...

楼主不要着急。 你说的电磁场传播边界条件不同,还要仔细斟酌,直流电机的空气间隙是什么电磁场传播边界条件。{:5_339:}
短距离无线充电,更确切一点应该说是无接触充电。和远距离定点大容量无线传输比,是无线能量传输的一个小儿科,是新兴应用,却不是新技术。 主要是利用感应充电技术,有点像被动式RF识别芯片供能,是利用谐振的感应线圈(和电机气隙不同{:5_310:},有一点像无芯变压器)进行能量传递。 这种技术要高效率传输,理论上要在近场,但要传送大容量, 就需要高频率。主要的研究方向是找到合适的振荡介质和频率 目前利用这种技术最大距离是MIT的2m上60w传输。w ww.witricity.com
大功率方面主要热点在给电动汽车充电上,虽说有车壳的电磁屏蔽,但那不是手机,SAR还不知是多少。那个在高速路上铺设无接触充电的点子,实在是让人喷,还不如弄个电车一样的辫子,或者不如建磁悬浮算了。

有韩国人在1cm距离达到80%大功率充电,你说的德国小公司做出的10cm、90%效率的传输,感觉比得上高效率变压器了,给个详细东西看看啊。

熊猫羊 发表于 2011-8-6 19:02

THOMAS_F 发表于 2011-8-6 13:4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楼主不要着急。 你说的电磁场传播边界条件不同,还要仔细斟酌,直流电机的空气间隙是什么电磁场传播边界条 ...

jiejiedog不是楼主casa。。。才是

熊猫羊 发表于 2011-8-6 19:04

admirewhat 发表于 2011-8-5 14:1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其实无线传输对家用很不错的,尤其是家里各种电器都拖着尾巴很讨厌,每次出门旅行各种充电器电线都带一堆也 ...

“其实无线传输对家用很不错的,尤其是家里各种电器都拖着尾巴很讨厌,每次出门旅行各种充电器电线都带一堆也非常讨厌。如果能有一种无线充电规范的话,每年省的金属线就价值不菲了吧。虽然palm的touch stone很有趣,但是还是充电距离太短了,记得看过palm的一个文档,他们现在致力发展室内无线充电技术,希望在墙上插一个充电器之后,全屋所有电器都能充电,看起来很美。不过效率是个大问题,不过我觉得频段应该不是大问题吧,避开微波等人体的吸收波段,即使频率高点能量高点问题也不大。只要不吸收能量,很难对人体造成什么伤害,不过以现在人命的金贵和担心程度,一个尽量彻底的研究和一辈子的反对是不可避免的。”
电缆的金属是省了,电池的呢?又费了,还很难回收,唉,好主意啊

jiejiedog 发表于 2011-8-6 20:11

熊猫羊 发表于 2011-8-6 19:0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其实无线传输对家用很不错的,尤其是家里各种电器都拖着尾巴很讨厌,每次出门旅行各种充电器电线都带一 ...

“电缆的金属是省了,电池的呢?又费了,还很难回收,唉,好主意啊”

无论是不是无线充电,电动牙刷里面都会装电池。
无论是不是无线充电,手机里面都会充电池。

jiejiedog 发表于 2011-8-6 20:39

THOMAS_F 发表于 2011-8-6 13:4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楼主不要着急。 你说的电磁场传播边界条件不同,还要仔细斟酌,直流电机的空气间隙是什么电磁场传播边界条 ...

关于电动汽车充电,参看25楼先。
不要先自己空想一个方案,或者以一个不严肃的科普文章为蓝本(科普层级的文章都是没什么专业背景的记者写的),然后再想当然的大肆批判。

熊猫羊 发表于 2011-8-6 21:31

jiejiedog 发表于 2011-8-6 20:1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电缆的金属是省了,电池的呢?又费了,还很难回收,唉,好主意啊”

无论是不是无线充电,电动牙刷里 ...

电动牙刷是感应充电,不是无线的

jiejiedog 发表于 2011-8-7 11:04

熊猫羊 发表于 2011-8-6 21:3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电动牙刷是感应充电,不是无线的

从原理来说有区别么?无非距离近的时候,传输的负载模型1阶就够,距离稍微远一些的时候,用2阶的多一个reonance pole而已。说到底,只是电磁场传播中的边界条件的区别。

THOMAS_F 发表于 2011-8-7 12:18

jiejiedog 发表于 2011-8-6 20:3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关于电动汽车充电,参看25楼先。
不要先自己空想一个方案,或者以一个不严肃的科普文章为蓝本(科普层级 ...

不要拿上海世博这种样子工程的东西做例子了{:5_314:}
设计充电触头的人估计连开关(switch)和断路器(circuit breaker)功能都没分清,充电触头能用一个月就不错了。 怎么没听说电动火车头,电车,地铁的触头一个月就烧坏的。{:5_312:} jiejiedog看来也是学过强电的,光看结果不看原因那那行。

另外我说的高速路无接触充电不是我的空想,也不是什么科普文章,是德国iav公司的设想和专利。不知道这个是不是你说的那个10cm,1kw, 90%充电效率的公司。可以看看视频。
w ww.youtube.com/watch?v=93jfAzpMrTw
消消火气,都在讨论,别个人攻击好的哇。

THOMAS_F 发表于 2011-8-7 12:20

熊猫羊 发表于 2011-8-6 19:0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jiejiedog不是楼主casa。。。才是

多谢提醒,还请楼主见谅{:7_436:}

jiejiedog 发表于 2011-8-7 17:42

THOMAS_F 发表于 2011-8-7 12:1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不要拿上海世博这种样子工程的东西做例子了
设计充电触头的人估计连开关(switch)和断路器(ci ...



人家会连switch和cb的功能区别都分不清?太扯了吧。内部肯定是有cb这样的保护装置的,操作如下
1。机械触头抬起,与车站的充电板接触
2。汽车内部的circuit breaker闭合,开始充电
3。充电完毕,cb断开
4。触头降低,断开,汽车继续上路

所以,问题的本质不在于汽车内部的cb,而在于cb瞬时闭合后,触头和充电板之间的接触电阻。由于这种系统,触头平均每3,5分钟就要断开一次,机械接触面不可能完全做到低阻。于是,在上kA电流通过的时候,接触部分局部过热不可避免。所以我才再三强调,wireless powering在需要频繁开断的terminal中应用特别有价值。

至于电车地铁触头为什么寿命长——你有见过地铁触头每3分钟通过机械制动脱离overhead line的么?不满足“频繁”的条件,根本和电动公交车没有可比性。

那个iav的专利——专利,只是一个商业行为,你要是把他当作学术研究行为就悲剧了。专利的年限只有20年,20年内实现iav这个设想的条件几乎没有。所以,最合理的解释,是他可以通过这个广告,通过最小的投资,扩大它世界范围内的知名度,为他将来相关行业的产品打下知名度。

Casablanca 发表于 2011-8-7 18:47

THOMAS_F 发表于 2011-8-7 12:2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多谢提醒,还请楼主见谅

{:5_383:}

admirewhat 发表于 2011-8-8 15:09

几天没来,这里讨论的好热闹啊。
熊猫羊:
室内无线充电的概念只是改变充电方式,并不会因此而需要使用更多的电池。所以省掉的金属导线并不一定要付出电池污染的代价。
jiejiedog:
我只是对这个比较感兴趣,并不是研究这个的,一时不好意思花费你太多时间。所以如果方便的话,能不能发几篇综述文献过来瞅瞅?

另外多说几句,很多人似乎对无线充电都很悲观啊,我倒是觉得工业发展有时会超出我们的想象,所以还是拭目以待比较好。我原来一直觉得利用显示器发射的无线电波读取显示内容是一个原理上有道理,实际上不可行的技术,没想到前段时间听一群做安全的人聊天,这个东西早已经投入实用了。所以我现在对这些未来技术一直保持小心求证的态度,绝不一棒子打死。另外,这些东西不也是很有趣的么。

admirewhat 发表于 2011-8-8 15:16

jiejiedog 发表于 2011-8-7 17:4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人家会连switch和cb的功能区别都分不清?太扯了吧。内部肯定是有cb这样的保护装置的,操作如下
1。机 ...

第三步,cb断开的时候为什么不会产生电弧放电?

柏林的sbahn是通过旁轨(或者叫第三轨?我也不知道术语叫什么。)送电的。也就是说在轨道边有第三根高出地面的送电轨,和车厢底部伸出的触头接触。这个第三轨通常长度最多也就是几十米,大约根据不同的地形,比如站台、桥梁等,因地制宜。夜里坐在车里或者轨道附近时常可以看到触头打出火花,按理说这个触头每分钟脱离三次都不止,但是我不知道他的寿命能有多长,不过应该不会太短吧我猜,你能对此评价一下嘛?

admirewhat 发表于 2011-8-8 15:17

THOMAS_F 发表于 2011-8-7 12:1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不要拿上海世博这种样子工程的东西做例子了
设计充电触头的人估计连开关(switch)和断路器(ci ...

弱弱的请教一下,开关跟断路器我觉得在原理上没啥区别啊,他们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你的眼神 发表于 2011-8-8 18:17

电磁炮也算无线能量传输 吧

xxhui 发表于 2011-8-10 20:37

admirewhat 发表于 2011-8-8 15:1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第三步,cb断开的时候为什么不会产生电弧放电?

柏林的sbahn是通过旁轨(或者叫第三轨?我也不知道术语 ...

有道理啊

爱吃山楂片 发表于 2011-8-11 13:16

admirewhat 发表于 2011-8-8 15:1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第三步,cb断开的时候为什么不会产生电弧放电?

柏林的sbahn是通过旁轨(或者叫第三轨?我也不知道术语 ...

专家!你就不要再隐藏身份了

THOMAS_F 发表于 2011-8-11 22:29

admirewhat 发表于 2011-8-8 15:1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弱弱的请教一下,开关跟断路器我觉得在原理上没啥区别啊,他们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虽然最终目的都是切断连接,但还是有区别。主要区别是在断路能力上。 开关通常的断路容量有限,比如家里的电灯开关。断路器设计考虑了连接回路断开时的灭弧,可以断开较大容量而不会被损坏。

THOMAS_F 发表于 2011-8-11 22:33

jiejiedog 发表于 2011-8-7 17:4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人家会连switch和cb的功能区别都分不清?太扯了吧。内部肯定是有cb这样的保护装置的,操作如下
1。机 ...

jiejiedog, 感觉你有参加这电车设计哦,上千安的充电电流,不知道是给什么电池充电,看来不仅仅是触头会出问题,电池寿命也不会长。{:5_314:}

别忘了还有“软”断路器。
页: 1 [2] 3 4
查看完整版本: 无线能量传输的前景如何?